1、绝大多数的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虽然你有钱,可是你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或者是:“我并不会因为你有钱,就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虽然这些都是对的,可是这种含混的表达,其实常常会反过来塑造着我们自己。
2、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量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
例如:很久以前,我自己就是不怎么会说话的人,经常说话得罪人,经常说话不得体,可当时我对自己的这个缺点又做另外一个理直气壮的解释:“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例如,成绩差的学生都会找到一套解释,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别看她成绩不错,可实际上什么都不会”,或者,“我妈说了,现在成绩好的,将来不一定就过得好”。
3、所谓的“找借口”,就是为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千方百计去找一个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再不行,就接着换,实在找不到,就耍赖,反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现实”。
4、这个“自我保护机制”,本质上就是“鸵鸟策略”。这种思考模式,往往是“不顾一切”,“只要有一点说得过去就行了”。可以观察到凡事找借口的人,任何时候都只能做到“肤浅地思考”,处理任何“因果关系”的时候,都是哪怕只有一点微弱的关系,都直接跳进“因果结论”,完全不顾还有很多其他情况要分析,要判断、、、其最大的害处在于根本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丧失很重要的分析能力。
5、而搜寻财富机会必不可少的能力,就是分析能力。
包括运气,也一样受它的影响。
6、包括中国的每个国家都有“合格投资者”的定义。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单位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这里金融资产包括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单个项目投资不低于100万指有能力投多个100万)。你距离有多远?
7、例如有10万存款与100万存款,差距多大?即使你工资高到可以每月存5000元,每年就是6万,需存15年才能达到。而人生有多少个15年?谁又能保证这15年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8、所以,有钱很了不起,要尊重这个现实,面对这个现实。然后大脑才可能会被塑造成更适合寻找机会,积累财富的机器:开始深刻对待“积蓄”这个行为;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开始认真投资自己(主要是时间和注意力);开始真正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成长;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开始了解思考质量的价值,刻意提高思考质量、、、
9、世界财富分配不均,且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加。英国乐施会2015年报告称,在2016年,如果你有7.7万美元(不到50万人民币),你是世界前10%最有钱的人,如果你有79.8万美元(不到500万人民币),你是世界前1%最有钱的人。另方面,瑞士信贷银行2014的报告称:中国的人均财富是0.5万到2.5万美元(3—15万人民币)。有3万元就超过中国6.5亿人,有50万就超过全球63亿人。从上面数据看,虽说“大富大贵”很可能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但“摆脱贫困”对那些肯思考,肯进步,肯琢磨,肯通过尝试不断纠正错误的人来说,其实并不难。
10、所以,从数据上我们知道了差距很大很大,从认知上也知道赶上大部分人并不是难事;从而有了正确的压力和动力,去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能力和效率,以便缩短弥补那差异的时间。
11、如何才能使你自己把“有一定积蓄”真正当做刚需?如果对你而言“有一定积蓄”确实是刚需,你因此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
留言摘抄:
1、该洗洗脑了,以前爱看那些提高思想境界的鸡汤文章,什么淡泊名利,什么岁月静好,什么富贵不能淫,现在想想就是在帮你找各式各样华丽、堂而皇之的借口。因为这些借口太高大上,以致自己闭目塞听还真以为境界到达很高的水准了呢。
2、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赚钱是刚需,有一定积蓄是刚需。为什么?一生活必需:老婆+孩子+父母+社交;二成长必需:学费+资料费;三避险必需:疾病+意外损失。
3、发现自己有时将“找借口”和“换个角度思考”混为一谈。我们每天说出去的话,表达的观点,看似是针对世界,其实自己才是被影响最深的那个人。
4、有人也这样说“学习好也不保证能挣大钱”“长得漂亮也不一定幸福”“家境好也未必能成功”,这些话说的没错,但不能这样看问题。学习成绩好的人,显然会比较努力,也会比较聪明,那么他们挣钱多的概率就会大一些;家境好的人,更有可能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拥有父辈的资源,他们成功的概率也会大一些。这是世界的真实,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它;“接受现实”是改变现实的第一步,否则我们就只能成为把脑袋塞进土里的鸵鸟。
5、“有XX就了不起啊”,这个万能句式就是慢性毒药,会杀死我们的人生,当我们面临暂时无法达到的目标时,通常有两种选择:找方法和找借口。多数人选择了找借口;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是在这一次选择中产生的。
6、吐槽、抱怨、嫉妒这些都是我们的某种本能,虽然不美丽,但确实存在;而我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克服这些本能,把有限的注意力用在正确地方的过程。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帮我们从这种思维跳出来:“这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7、懒惰、拖延等等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只要合理地运用它,其实也能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说,当你觉得某件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不想做又在各种借口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先去做,然后去合理化它。一旦你开始做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自己会不断地合理化它,进而督促自己完成它。
8、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之所以平时看不出来,是因为许多东西是隐性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脑中的概念,都是无法一目了然地被发现的。但是“金钱”不同,就摆在那儿,很刺眼。我们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这样一个看似冷酷,实则公平的现实世界,要知道财富的差异只是我们个人内在差距的外在表现而已。试着去学习对方的优点,从内到外不断磨平差距,才是我们最应关注的地方。
9、很多人讨厌“有钱人”,并不是他们赚钱的能力,很可能是其他不那么美丽的品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一点: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好的地方。
201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