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一更,咱俩都看书看饿了,双双奔赴冰箱。嚼着肘花片,等洗脚水烧热的间隙,你倚在厨房推拉门边,说:妈妈,我有点看不懂。
《月亮和六便士》是译文,语言不明确?
不是。
是文化背景不同,人物言行不好理解?
不是。嗯~是我看不懂。
比如?
比如,描写一个人的笑,它不是说眼睛嘴巴怎么样,而是说感觉:又快乐,又严肃,又无奈。我想象不出来这是什么样的笑。
我试着想,但是深更半夜,脑子已然怠工。但这个问题估计不大,你才见过几个人呢!以后一定能见各色人等。
书中自然有各色人等。今晚看完《傅雷家书》,不由感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学者也不能免俗,一边苦心孤诣事无巨细长篇累牍谆谆教诲,一边担心孩子嫌厌啰嗦。我抄了六页笔记,并决定建议你上大学时带上,全当生活指南。并在自以为的重点句子下面画了横线标注。其间的点滴感受,随后择机再交流,来不及交流的,期望姑娘你看书之时关注一二。
说起择机,又想起昨天核检排队,你转过来和我说话,不知怎么聊到制度。于是,以鸿门宴为例,谈了王立群的观点“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并引申了一下三十六计、儒家法家思想,结合工作及姑娘的班干部工作进行了分析。姑娘捂个口罩,点点头。此番交流,应该就是择机。交流最好能够择机,但是,课业繁忙,机是越来越难择到了。
不能如愿择机,就只能期待你“看书时关注一二”。又想起前些日子读梁实秋的散文,第一遍闲闲读完,突然动心起念,查了许多较生僻的成语含义,并用红笔标注在旁侧。花这三四天功夫,无非想着你来日翻看时,能关注一二。只是,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兴趣读这本书。
不管怎样,我还是尽量读一些书,期望日常交流时,能够有一些有质感的对话。不过,昨天晚餐结束后,咱娘俩的对话是什么,现在已然想不起来了,好像是谈到巴洛克。幸好刚刚翻读了《苏菲的世界》,又时常在购物APP过收藏瘾,这个巴洛克的知识点对我来说刚出锅,可以和你对答两句。这本书以前读过,忘得一干二净,这次,是采用略过苏菲,直接梳理日记干货的读法,才略有印象,读得辛苦,但是收获也多,笔记写了好些。不像读大冰的《乖,摸摸头》,一句笔记也摘不出来。可见苦难生智慧是至理名言。金一南教授一直鼓励大家“做有难度的事情”,应该是自己获益后的总结吧!
想推荐《傅雷家书》做学校的家校共读备选书目,便写了个共读安排,发给了领导,不知是否可以通过审核。更担心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会有一些家长和学生不会用心阅读,敷衍应付。毕竟,这位人士就明说呢“我就不喜欢读书!”
不喜欢就不喜欢吧,各美其美!多一项爱好,就多一份累赘,就连傅雷也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