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姜老师、果茗老师、建英老师、贾老师分享。
1、控制自己可控的。任何一个错误的时候、不愉快的时候都是一次成长的一次机会。——姜老师
知识转化为智慧,节约时间的方法就是去悟。听到的是知识。悟出来的是智慧。——岳沙老师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贝贝老师
2、东坡被贬去海南,从仕途来讲,东坡的人生坎坷不平。从生活来看,东坡又是幸福的,因为无论他到哪里都有很多朋友、诗友追随,收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从精神财富来看讲,苏东坡虽死犹生,他的豁达、乐观、幽默、随遇而安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儒家仁爱、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另类表达,表现的是他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
苏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对自己一再构陷的小人章惇,他也没有恨,苏轼遇赦北归之日正是章惇被贬雷州之时。
即使苏轼43岁时因为章惇等人在狱中待了130多天,苏轼便写信开导安慰章惇的老母亲,说雷州半岛虽然偏僻,但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面对生活接二连三的打击,东坡能通过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自我消化吸收释然淡定,活在当下的豁达乐观。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浩然正气,心怀天下,造福人民。苏东坡无官一身轻的时候,幽默、豁达。为官时,体恤民情、为民服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浩然正气,深深影响着后人。
生活就像心灵的生活, 这种力量形成了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 ,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正如苏东波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 :“浩然之气,不依行而立 ,不恃力而行 ,不待生而存 。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 ,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 。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 ,无足怪者 。”
在读苏东坡时 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 ,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 ,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型,昙花一现而已。 苏东坡已死 ,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 是他那思想的快乐, 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作者结语。
关于读书大家的言谈
4、读书就像竹篮打水一样,可能啥也没留下,只是竹篮更干净了。这个比喻对比自己觉得很恰当——开心果老师。
读书,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让我们变得更有格局、更豁达、更通透谦卑。读书,为了道理而读,反而为道理所累,不为什么而读,因心的需要而读,我们的心得到滋养才是读书的意义吧。——聂小燕
读书的三个境界:
①获得知识的媒介②获取方法的媒介——学习致用③把书当成了一种滋养自己的方式。——贾老师。
我们自己也是文化传承的资源。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境教。
读书的价值也就在于精神上的成长。无形的精神财富比有形的物质基础更有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贾老师
读书过程就像是这竹篮打水一样。虽然每次都会从竹篮缝隙中流走,表面上看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你读过的书虽然记不得内容了,但它还是会融入你的骨血影响你。就像吃饭,你不记得你吃过什么,但会因你吃什么东西,而长成什么样的骨肉和血。书读多了,会改变容颜和性格甚至命运。——岳沙老师。
三毛女士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