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白岩松讲座~谈读书,有学生问他认为当今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应该读些什么书来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他答道应该读史和读人。
巧了,这几天在看〈读毛泽东札记〉,今天刚好看到关于毛泽东读书这一章节。毛泽东无疑是他那个时代卓越政治家当中最喜爱读书的人。了解到,在三大战役最为紧张而繁忙的时刻,毛泽东也在读书,唯一阅读的书就是吴晗著《朱元璋传》。
青年毛泽东讲“立志”,在他认为立志过程就相当于读书,多读书。22岁的他曾给自己选出77种经史子集的书单,毛泽东也正好是在自己的阅读中(当然还有相应的实践尝试),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未来道路。而他也善于在史书中汲取各种经验教训,如唐玄宗的知人善用,朱升和他的对策等等。
他也提倡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遗产,自己更是津津乐道于各种古籍,大体是在做着在理论研究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直到迟暮之年,他都在读二十四史,他也念念不忘,全党要读书,要读点哲学,读点鲁迅,并亲自圈定了一批文史名篇,请一批饱学之士作了注释,嘱印成大字本,分送给少数中央领导阅读。
白岩松说,读史,是让你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人,是让你了解人性。白岩松曾采访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教授 ,为什么这个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得很快,然而这个世纪的人们却依然需要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赵教授回答因为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在读毛泽东时,书里常引用毛泽东阅读的批注,如毛泽东在读《史记 ·高祖本纪》的批注中,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突然想到若是自己在读,定然不会有这种论断,不仅是因为不同的人阅读会有各人不同的感受,或是因为毛泽东政治家和革命者的思维,更是因为我有一种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即“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在我从小以来的阅读习惯中,常会把书中角色分为主配,也有好坏之分,正派与反派之分,若读到好人、正派之人没有好的下场,总会唏嘘不已,表示无法接受,这种想法虽是人之常情,却过于浅薄,因为不管好的坏的,正派反派,都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而读懂人性,却不简单。
今天的人们读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未必会去赞叹登徒子一辈子钟爱那位麻脸驼背的老婆的高风亮节。今天的青年读《红楼梦》,未必总是从“吊膀子”(爱情)里看出满眼的政治和阶级斗争。让全社会都来评法批儒评《水浒》,在今天大概是绝少有人响应的了。当前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的多样化,人们的思维背景已今非昔比,在一些方面产生了与以前不尽相同的价值观。但是,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和延伸。
读史可以知兴替,读人可以明得失。
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