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作为主持人参与了一场公司内部关于学习与培训的研讨会,同事们的踊跃发言和集思广益既使我开拓了眼界,也让我对自己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的信念坚定不移。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深深植入了我的大脑。那个时候根本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是知识?什么又是力量?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倒是记得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只要把这句话东拉西扯地写进文章,语文老师给的分数都低不了。
后来,从老师的口中,从父母的口中,从高年级的同学口中,反复听到的是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属于我的“天下”在哪儿呢?于是,一些人出现了偏科,并为此吃了很多年的亏。
再后来,互联网慢慢盛行,人们交换信息的途经变得便捷,一批人因为触“网”成功而成为了人生赢家。于是,又开始流行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出现了各路门派的成功学大师。但是,大浪淘沙,能够延续至今的寥寥无几。
20多年过去了,如今自己也涉足到了跟学习成长相关的行业和组织里,当我爬过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坑之后,才开始认真反思上文提到的那些话,有些确实应验了,有些却是有毒的概念,残留在脑子里只会让人误入歧途……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
Learning is the act of acquiring new or modifying and reinforcing existing knowledge, behaviors, skills, values, or preferences which may lead to a potential change in synthesizing information, depth of the knowledge, attitude or behavior relative to the type and range of experience.
以上这段文字是在Wikipedia上找到的关于英文“learning”这个词的权威解释。它的核心就在一个“change”上,这种变化会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层面。
一句话总结,
学习能带来改变,培训的目的是促成良性改变的发生。
毫无疑问,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会对个体带来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可好可坏,可大可小,可快可慢。有些知识,短期学会了就能变现,但是门槛较低,譬如说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有些知识,要学很多年后才能变现,门槛较高,譬如说医生。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耐心,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延迟满足”能力的高低对个人未来成就的影响。
我的一位同事分享了他的一段见闻,他说现在社会风气普遍很浮躁,这无形中就造成一些学汽修的小孩眼高手低,技术还没学好就想着赚快钱。在学校学修车的时候教室是带空调的,结果去了4S店对车间工作环境大失所望,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活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钱拿的却是最少的。和服务顾问比,和销售顾问比,心态就容易不平衡。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那些孩子只是关注到眼前看得见的机会,却忽视了未来那些看不见的机会。
对于没有车的人来说,买车未必是刚需,因为他有其他替代的出行方式可供选择。但是,对于已经成为车主的人来说,修车则一定是刚需。这是其一。
对于新车客户来说,买车这样的消费频次是几年一次,甚至更久。而对于售后的客户来说,修车、保养是一年多次的消费,所以相对新车销售来说属于高频次的消费。这是其二。
像中国这样庞大的汽车后市场,汽车的保有量还会逐年提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那些已经购车或即将购车的潜客都将成为售后的目标群体,所以,售后市场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大。这是其三。
总结以上三项特点,
高频、刚需、大市场
这恰恰是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具备的特点。譬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干妈”,单单一个产品,因为满足了以上三项条件,卖了这么多年生意还能经久不衰。甚至,有些老外因为在中国尝过了它的味道,回国之后忙着找代购。
所以,干售后不愁挣不到钱,这些孩子只要能明白这一点,就不应该对自己的前途太过悲观。他们倒是应该考虑,自己目前有什么资源是可以和外界交换的,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换”。
生活的本质是“交换”
如果你买回来一台电脑,打开包装箱才发现厂商并没有提供详尽的使用说明书,你是不是会多少有点崩溃呢?进而如果你发现那个厂商竟然并不负责定期升级操作系统,你是不是会感觉快要疯掉了呢?
想想看罢,我们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电脑,“厂商”(我们的父母)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详尽的说明书,也并不负责定期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 —— 即便他们并非故意……
因此,任何的升级补丁只能靠我们自己完成。有人从出厂到报废从来都没有升级过,因为他觉得够用就行了。有人则一直处于打补丁的状态,因为他知道要想运行高级程序,得首先让自己的系统配得上那个程序。
有一个练习很适合那些对现状不太满意的人,在一张A4纸的中间划一条竖线,左边写上“我拥有的”,右边写上“我想要的”,然后看看能用哪些左边的资源交换右边的选项。做过的人多半都不会很开心,因为右边的条目明显多于左边。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想不想换”,而是“能不能换”的问题。
当你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字:努力增加自己左边拥有的资源。听起来有些无奈,但这是每个人的起点,没有人能够迈过去,所以我们都不得不耐心地接受这一点。
概念不清是导致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
我的那位同事又一次慨叹道,他学修车的年代,中午一有空就去看老师傅怎么修车,现在的学徒工中午吃完饭休息的时候就是玩“王者荣耀”,嘴上却还在喊“工作累,工资低”。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有些问题的答案得到别处去找。就好像盯着锁头看也没用,钥匙在其他某个地方。
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它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妨倒着推理看看。是什么决定了行为,是选择;那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是价值观;那又是什么决定价值观,是对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用图表示,就是这样: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
玩游戏是他的行为,他在玩游戏和看老师傅修车之间,选择了前者。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他觉得活在当下比活在未来重要,这是他的价值观。事实上,因为他没有深入思考过注意力、时间、金钱这三个概念对于个体来说,哪一个才是他最宝贵的资源,应该用什么资源去换什么资源才是划算的。所以,当一个人头脑中没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他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正确,进而产生上述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那要如何帮他去纠正呢?光靠说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必须从根源上去帮他解决对基本概念的认知偏差,让他自己意识到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是他有的,什么是他想要的。
对个体而言,金钱是可再生的资源,没钱了可以再赚,大部分人的个人商业模式都是在用时间换取金钱。而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是一样多的时间,上一分钟的时间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所以本质上时间并不受你的支配。
注意力虽然也是每个人的不可再生资源,但是它和时间不同,它是可以受你支配的。因此,注意力才是每个个体最宝贵的且是可以支配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了这样的认知,就能按重要性排序了:
注意力>时间>金钱
那个玩游戏的孩子等于是把他宝贵的注意力白白贡献给了“王者荣耀”,这是多么地吃亏啊。如果他选择了看师傅修车,等于是把注意力投资给了自己的成长,这会让他未来更值钱。
结语
现在看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靠谱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更是靠谱的。
我们的力量可以分为体力和脑力,长期来看,脑力要胜过体力,因为体力很容易衰退。有句话叫“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脑力只要有持续不断的且可繁殖的知识补充养分,再加上勤于思考,衰退的时间可以来的很晚。
认清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才能坦然地面对各种改变。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人,这是老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