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老师,是我崇拜的男神。小学数学的大盛事里面,都有他的身影,他不止做讲座,还奋斗在一线上,他的每一节课都犹如在诗意中,孩子们听的入迷,老师们更是如沐春风,让人羡慕不已。
今天看到李镇西老师写的《他的数学课让人热泪盈眶---华应龙课堂的八个细节》,更是深受感动。李老师写了华老师课堂上的几个“非数学”的细节:
一、课前聊天,请表现最棒——进步最大的同学帮他把书送给刘校长。
二、上课开始,让孩子正纸张最上面一厘米见方的大小写下自己的姓名,他边走边读出学生名字。
三、解决难题时,请孩子们思考的同事,让听课老师如有答案的挥手,结果老师还不如学生,他让没有做出答案的孩子不要压力,因为老师也做不出来。
四、表扬有答案但能憋住不说孩子:太好了,孩子们,有科学研究表明能憋住不说的孩子,将来更有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他人,他们知道学习不是一两个优秀的人的表演的机会,是大家一起去思考,一起去进步。
五、不说解题思路,只给祖传秘方——投石问路,让学生试探,发现。
六、有发现的同学不要举手,把大拇指放在胸前,没有发现的同学,继续抓紧时间发现。
七、一个孩子说了自己的额思考结果,华老师突然拍拍他的肩膀,手指竖在嘴唇间:不说了,不说了。再面向同学,你们大家发现了吗?快做快做。
八、上完课,谁表现最好。同学一致推选杨一博,华老师郑重地把赠书教给一搏,一搏庄重的把书送给刘校长,刘校长起立接书后亲切摸摸了一搏的头。
李老师说,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引导得法,启发有方,每一句话都充满人的温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把自己的心融入了学生的心,教育,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做到了他自己名言“吸引孩子向我学习,真诚地向孩子学习”。李老师说,真正的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说”“我讲你练”的工程式的“机械操作”,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从华老师自己分享借用《半条被子》的经典故事,教学三年级的认识分数时,用的“点子图”,原本是想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四分之三块糖,但又想到三年级学生没有多少画图机会,画一个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十分不易,所以想用方格纸,又想到打印出来的方格纸的线是黑色的,学生用铅笔画图,会看不清,就想去买方格纸,又想到自己在上面印出两个长方形时,点与点之间没有线,岂不是更好,所以变为“印点子图”,后来细细推敲,还是印“点子纸”会更加好,果然,点子纸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操作支持,让学生自己体会“从无生有”的创造。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华老师的身上屡屡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学生问题所在,并思考教如何帮助学的问题,他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他在内心锲而不舍的追求着那份流动的幸福。他想一处,再想一处,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一路前行,满眼是数学,进而自己成了数学。
记得在8月下旬的培训中,曾任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的徐启建老师,他说自己见证了华老师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艰辛、努力和坚持,鼓励所有小数人要坚持写作。
无论是董宇辉老师、华应龙老师、李镇西老师、徐启建老师,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所经历的,所读过的书,在他身上能展现如何的魅力和风采,更加深刻明白读书的意义:让大量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灵魂,能更加理性的面对生活的苦难,能更加体验人间的悲情与温暖,特别是作为一位教师,读书,可以让你更加理解学生和他的行为,即使暂时无法和他们融为一体,至少你能理解和靠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