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感触很深,这部电影很火,很多公众号都在推荐这部,又带着点悬疑的感觉,于是就入了我的眼,认认真真看完了它。
《饥饿站台》可以算是西班牙的寓言故事了,人物关系不复杂,场景也不多,只是在简简单单地讲述了男主自愿来监狱坑,是为了让自己看完唐吉坷德书和戒烟,来之前很期待,来之后生存的环境和充满人性的囚笼,让他逐渐迷失自己,忘了初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本来以为这里人人平等,不愁吃喝,是个理想的地方,当他真正进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人间囚笼,永远也走不出去。
一、等级的垄断
男主来到监狱坑后,等级的垄断很严重,0层是属于管理者,处于前几十层的人会得到食物,越往下分到的食物越少。
最底层的人容易被饿死,0层的管理层每天都会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然后一层一层依次传递下去,上层的人大吃大喝,下层的人没得吃。
每个月换一次楼层,这个月处于上层,下个月可能就属于下层,上层人不搭理下层人,下层人会逐渐理性,疯疯癫癫而活。
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男主和一个黑人分到了第六层,黑人大哥特别开心,原以为可以依靠上层人拉他上到第一层和0层,最后能出去,但是上层人不愿意让下层人来分享属于自己阶层的东西。
金字塔型的东西,跟社会里的28原则一样,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余下的20%的财富让80%的人来分,上层人越少,则分到的财富越多,不愿意给人分享。
这个世界本身没有什么人性而言,更何况是在这个生存困难的地狱坑里呢。
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一个为了最基本生存而铤而走险的人,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感同身受,面对底层人的困境,上层人漠不关心,但若有一丝关系,也不至于这样。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二、不同的需求
我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需求,《饥饿站台》里下层人的需求是温饱问题,中层人是得过且过,上层人是奢侈的生活享受。但所有人都忘记了,他们的楼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月一变,每个人都会成为上层人和中层人或下层人,当每个人处于不同的阶层时,会采取不一样的做法,接受了这种规制。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一个人想做出改变,这是悲哀的。
三、做出改变
当男主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联合黑人兄弟做了一些改变,采用暴力行为去,但越是下层人越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都没有饭吃了谈何去改变,也说明了越下层的人思想越落后。
在行动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智者,说他们应该先和平,再暴力,虽然有点道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适用的,没有解决温饱的问题时,没有人会认认真真地去听你说的,暴力有时候也很有用的。
《饥饿站台》讨论资源的分配不均匀,阶级的横断,人性的复杂等现象,虽然整部影片的场景不惊悚,但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心惊的感觉。
我个人理解最后在最底层出来的小女孩是不存在,是男主的幻觉的,因为女孩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人性的良知和光辉。
当信息传递上去的时候,管理层关心的并不是因为为什么最后会剩余的一整盒奶冻,而是去考究奶冻的口味不好,所以才余下的。信息传递不上去,管理者不关心,问题没有解决。
这隐喻了社会,高层人不知道底层的痛苦。
四、堂吉诃德的化身
堂吉诃德的书籍我看过,很悲观的一个人。
这部影片是西班牙电影,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大著作,男主其实是堂吉诃德的化身吧。人物的探讨,结局的探讨,以及开放性的结局,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有什么样的答案就有什么样的思考,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想法。
很多时候,我比较喜欢看开发性结局的影片,因为这类的影片很容易引起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