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给单身的听众一个忠告,在2月14日和7月14日的时候,最好都不要一个人在大晚上出门”,无意中在电台听着这么一句话。
可能要加多一点忠告,朋友圈按钮点击请慎重。
话虽如此,我出于手痒(手贱)还是忍不住稍微刷了下朋友圈,但发现一个事儿:秀恩爱的占少数,大多是单身人士的怨念,可能确实被喂了一口狗粮吧。
正如表白不是发起进攻的冲锋号,情人节的一对对大多也不是这一天才成为情侣的,单身也是如此;虽然可能的确会因为这一天而感觉到更加孤单。
这样一来给我直观的感觉就是,与其说今天情人节,毋宁说是单身人士反抗的节日。今天好不容易可以把积攒许久的情绪释放一番,毕竟今天有共同的“敌人”。
话不多说,先从我们对自己的称谓变迁开始看。
单身贵族or单身狗?
说到单身,早些年的时候,兴许是我在读中学那阵,自称“单身贵族”流行过一段时间;这个词本身带有褒义,至少看不出丝毫以单身为耻。
“狗”一词在传统的中国语言环境中形容到人身上是带有侮辱性和贬低的,自从“屌丝”文化风靡于网络之后;人们对狗一词的印象越来越符合狗给人们的感觉:狗怕孤独,依赖人,忠诚,或机灵或呆呆的萌(可自行脑补表情包)。
“狗”这个字的历史地位也犹如火箭一般,直上云霄,简直就像一个万能的形容词。“开心的像狗一样”、“累的像狗一样”、“学生狗”….诸如此类,也包括情人节的主角之一:“单身狗”。
结论摆在前边:
诸如此类的现象,表示人们倾向于用玩笑语减轻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和愤怒。
用数据说话,先来一起看看词语的变迁:
屌丝VS单身狗
毫无疑问,“单身狗”这个词远没有“屌丝”红,时间上也体现为滞后性。“屌丝”毫无疑问是这一种“自嘲”的潮流先驱者。
单身狗VS单身贵族
明显的看出来,在2014年以前,实际上“单身贵族”要比“单身狗”更占优势。可惜自打2014年之后,“单身狗”这一称谓已经完虐“单身贵族”了。
哪些地区的人在搜“单身狗”?
唔,相当有趣,排名前四也即是所谓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看起来越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这个词也越感兴趣。
哪些年龄段的人在搜?性别分布如何?
在年龄分布上,两词的搜索旗鼓相当,上了年纪的人看起来不太接受“单身狗”这个用词。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更多的会称自己为“单身狗”,而两性对“单身贵族”这一称谓则平分秋色。
其实这一块内容,无意于分辨自我称谓之间的高下之分;本身是想要展开讨论一番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不过由于准备的不是很完善,择日再叙。
真正的痛点
对于单身而又想脱单的来说,这么一天无疑会让自己显得更加孤单寂寞、更加的焦虑。
其实问题并不是起源于今天,无论是所谓的焦虑、迷茫、孤单、寂寞、空虚或者是挫败感等都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今天之后就会消失的,情人节也只是一个情绪的引爆器罢了。
自嘲作为一种缓解手段也只能是治标,并不治本,因为我们的情感或生理诉求并不会因为自嘲而得到满足,只不过看起来不那么“渴望”罢。
正所谓,解铃换需系铃人,对于单身又想脱单的人而言,面对自己的诉求,追求而非压抑才是正道。
对于享受单身生活的人来说,我想他们的内心或许毫无波动,甚至想笑?
无论如何,今年的情人节都会翻篇儿,等待我们的都会是——
下一个情人节~
玩笑话归玩笑话,最后的最后,不论称单身贵族也好,还是单身狗也罢,明白自己真正的痛点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