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题记
悠悠华夏,神州万里,孰不知《论语》谓之何?或曰国学传世经典,或曰祖宗五千载之言,或曰谨言慎行之范本,然则,余之谓:《论语》,为世间花,沁赤子心。
我有花五朵,撷来置于室,沁人满心脾。归来,沐手、焚香,觅一静处,泡一壶绝好毛尖,一曲《琵琶语》相伴于耳,捧一卷《论语》缭绕在青烟间,细细品茗。字字精华的《论语》随着沸水的指引,袅袅绕绕,回旋在清澈透明之中,品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有茶的清苦,又有,《论语》的香醇。呵,好不闲适。
常言;时势造英雄。想必是这样的,不然,在纷争的战国岁月,怎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浪漫文化之花竞相开放呢,《论语》自然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从中笑,想必,捧起细品,方才懂得缘何故。
初撷识得孔圣心,温良恭俭真君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俭让”寥寥数字,将孔圣人的个人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他能驰骋各国的五大法宝。
温者,温文尔雅、温柔敦厚、温和也。似乎中华汉字中“温”的词语都是他待人接物的私人订制,随即其弟子评价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真乃圣人,能如此巧妙的将温和与严厉两不对头的词语结合的甚有灵气,与人交谈,应该语气温和而有礼。与事,则毫不犹豫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多么有个性的夫子!
良者,善良,当为首选,这是与孔圣人的“仁爱”之心息息相关;善良也是《论语》中的精华部分,世人都说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圣人也并非是自吹自擂而生。对于孔子的善行,《吕氏春秋·察微篇》曾记载了一则“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无论是打破官学垄断局面开办私学,还是有教无类,教导弟子们为善,鼓励他们大胆去做,这都是他善思、善言、善行的实践处,而这些正如春风化雨一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世,故而不断涌现出各家的为善理念“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恭,庄敬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于长者敬,知孝为何物,“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并不需要刻意的拿出洪荒之力来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报答,其实,揭其力即可,为长者折枝而曰'我不能',是不为不敬也,重要点在于自己是心态;于师长敬,尊师重道是为应有的态度;于朋友敬,尊敬他人是赢得他人尊敬的开端句;于知识敬,更能将自己置身其中,心无旁骛的享受知识带来的快感。孔子就主张人一生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做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让我们修身谨行,节俭其用,如此才能赡养父母。当下一直流行着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虽然现在经济发达了,小康生活比比皆是,咋看上去什么都不缺,节俭更是觉得不那么重要,但没有了俭,来得快,去得也如流水,所以,“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莫小看节俭,试问,李嘉诚、比尔盖茨、马云哪个不有节俭的好习惯?
让,谦让、礼让也。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上,孔子主张“礼让”,“知礼、学礼、成礼。妇孺皆知的《孔融让梨》更是受这一观念所影响的典范故事。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谦让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髓中,谦谦君子,女士优先,正是受礼让的潜移默化。”现在我们再细读《论语》,更大的意义在于如何将“礼让”体现在现实生活具体行为之中,如果都能以礼相待,那么争吵也便少了,“和为贵”的思想也就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同学们懂礼让,学校也将成为“和谐校园”。
撷罢鲜花五朵,盈室而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神清气爽,品味《论语》,游离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经典的魅力,气息是那样的浓厚,每至一处,品读一句,难以忘怀。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