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贫富分化加剧、底层民众的被剥夺感日益增强,等等原因,导致了特朗普的上台、英国的脱欧以及全球范围内不断兴起的反全球化思潮,国家利己主义的概念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制造业的回流、贸易的集团化和地区化、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的竖起,无不显示国家、正在将更多的考量倾斜于本国的利益,这也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必然之举。
国犹如此,人何以堪。国家的利己主义必然也会投射到个人的身上,甚至说这二者本来就互为表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阶级、社会的中下层)并没有能够从全球化中像精英阶层那样收获利益,收获的反而是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许多人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在消失的不只是生活水准,还包括他们的谋生能力,用通俗的话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而且钱也越来越难赚了。一些人愤怒起来,在政治上表现为反对各种现有的事物,反移民、反建制、反全球化,一些人消极起来,在生活上表现为更加精致的利己和享受。
有种说法叫“一万小时理论”,意思是持续的、专注的精力的投入将会使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内实践着这个理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们在准备消费的过程中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爆炸,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怎样让消费更有价值、更能让自己满意成为消费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在这个时代,物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各种附加价值(品牌价值、人文关怀价值等更能让人精神愉悦的价值)成为俘获人心的关键。总而言之,人们正努力(在现有的框架里)让自己过的更好。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利己(或者说自私)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然而结合时代的大背景来看,如今的利己对应的不是资本主义初期吞食天地的豪情,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正如前文所说,被抛弃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共同的情感体验,既然无力改变这一事实,那么何不享受当下。
对个人来说,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可是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思想倾向却是十分危险的。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政权的稳定运行同样需要得到人民的认同。如果每个人都退而结网、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整个社会也将沦为消极保守。当然,对国家来说,形成稳定的社会安全体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弥补社会裂痕、增强人民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是唤醒人民活力的必然之举,也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