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籍简介
《活着》是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三十年间已再版十余次,翻译成了四十多门语言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收集民间歌谣的我和讲故事的福贵交替第一人称讲述了老人福贵一生的故事,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兴衰侧面反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的渺小、随波逐流。通过福贵一生的经历来讲述活着本身这件事。
福贵原是地主的儿子,妻子家珍是城里米庄老板的女儿。育有一儿一女。福贵从小在优渥环境下长大,是个活脱脱二流子:他不学无术、目无尊长、吃喝嫖赌样样在行。
「做人哪,一旦嫖上以后,也就免不了要去赌。这个嫖和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都分不开。
我爹常常唉声叹气,训斥我没有光耀祖宗。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属,我对自己说:“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的事。再说我爹年轻时也和我一样,我家祖上有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一折腾就剩一百多亩了。”我对爹说:」
「我怎么打她,她就是跪着不起来,打到最后连我自己都觉得没趣了,家珍头发披散眼泪汪汪地捂着脸。我就从赢来的钱里抓出一把,给了旁边站着的两个人,让他们把家珍拖出去,我对他们说:
“拖得越远越好。”
家珍被拖出去时,双手紧紧捂着凸起的肚子,那里面有我的儿子啊,家珍没喊没叫,被拖到了大街上,那两个人扔开她后,她就扶着墙壁站起来,那时候天完全黑了,她一个人慢慢往回走。
家珍那天晚上走了十多里夜路回到了我家。她一个孤身女人,又怀着七个多月的有庆,一路上到处都是狗吠,下过一场大雨的路又坑坑洼洼。」
在赌庄龙二做局下欠下巨债,父亲为了替他还贷贱卖了所有家产,全家搬进了茅屋里。龙二买下了他们的家产,完成了一次讽刺的阶级调换。后来福贵的父亲在上厕所时失足,摔倒后病逝了。老丈人知道福贵一家破产后,不忍女儿跟福贵受苦,强行将怀着身孕的家珍接了回去,剩下福贵的母亲、福贵、女儿凤霞三人。福贵为了养活家人,作为龙二家的农民开始过种田讨生活。在福贵儿子有庆半岁后家珍回归了这个家庭。家人齐了,福贵也变得踏实肯干,懂得珍惜,一切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家珍一回来,这个家就全了。我干活时也有了个帮手,我开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样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凤霞是个好孩子,我们从砖瓦的房屋搬到茅屋里去住,她照样高高兴兴,吃起粗粮来也不往外吐。弟弟回来以后她就更高兴了,再不到田边来陪我,就一心想着去抱弟弟。」
一年半后母亲病了,福贵去城里买药时被国民党意外强行征兵,抓入了军队,过了两年多食不果腹、命不保夕的战乱生活,中途试图逃过几次未果,后被解放军解放才得以回家。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因为高烧未及时治疗,再也不会说话了。回家后村里搞土地改革,分到了五亩地,而地主龙二土地全部被没收,最后被枪毙了。
「毙掉龙二后,我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是越想越险,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我对自己说:
“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
日子虽然苦,确也过得安稳,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福贵和家珍一天天变老。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渐渐地无法自由行动,只能长期卧床,勤劳的家珍即使卧床也一直在为家操持,不肯休息一天。有庆上学期间因为县长夫人难产缺血,献血被人过度抽血而死。凤霞找了个城里工人二喜,在生孩子的过程中难产而死。
「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因为这多重打击,家珍也接着死去了。留下了福贵、二喜和孙子苦根过活。两个人一起养育苦根,日子倒比以前阔气。在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而到了苦根七岁的时候,吃豆子撑死了。兜兜转转,就剩下了福贵一人。
「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故事最后结束在一个名为福贵的老人和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的背影里。
#2 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生人,中国当代作家,先锋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擅长描写苦难,在他刻画的苦难世界里,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余华一方面通过对贫困与饥饿生存图景的描摹,展现出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深化对苦难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场景,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疤,将苦难渲染到极致。
他把真实的世界赤裸裸、不加修饰、不加评判、不加引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必须直面、正视、感受这个苦难世界。
在苦难故事里没有被苦难打趴的自暴自弃,也没有传统主角光环的奋斗不懈,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人生。
#3 点滴感悟
在选择书籍上面,我一般不爱看中国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村题材的书,那段历史、地理背景对我而言是有些荒诞、残酷、割裂的。但是中国近代出色的作家、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描写那个年代,像莫言、贾平凹等等。正是由于那段历史背景下全中国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类思潮涌动,不同阶级的生活也发生着颠覆,有强烈的冲突感。
看《活着》的契机是因为有段时间觉得生活有点丧,需要一些些精神激励,久闻这本书的大名。我喜欢看作者的自序,我认为在简短的序里最能体现一个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动机及秉性,读者与作者能否契合,一篇序足以确定。
看了《活着》的四个版本自序,中文版、韩文版、英文版、新版。以中文版最爱。
《活着》由一首国外老黑奴的民歌,而衍生出的故事,世界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但归结到人最本质生而为人的需求都是相通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这句话充满了底层人民的力量,没有呐喊、没有奋进、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既是真实的现实主义,又是天真的理想主义。
看完《活着》,心里的确获得了一种解脱。困境的时候不是激烈的挣扎,也不是萎靡的认命,而是安静的等待,活在当下的每一天,体验好当下的每一天,没有过多无用的思虑。每天睡前可以心安理得地闭眼,每天清晨可以热情饱满地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