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抑郁症”离我们很遥远,这个名词只有在书中、电视中、别人的故事中出现。
可最近几年,身边的朋友、亲人患上了抑郁症,仿佛与死亡画上了等号,我对抑郁症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亲人,在他们眼中,仿佛整个世界是黑暗的。
多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接近大自然等措施,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无法将其从深渊中拔出。
怀着对周边抑郁患者的同情及拯救之心,我打开了《抑郁帝国》这本书,期望能从书中找到界定什么是抑郁症及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以帮助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然而,看完了整本书,我并没有找到答案,内心对抑郁症的恐惧却顿时消失,此外,还获得了一种看问题的辩证思维。
《抑郁帝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教授乔纳森•萨多斯基,多年来从事精神病流行病、临床精神病学、医学人类学、心理疾病治疗史和抑郁症史等。
乔纳森•萨多斯基收集了大量抑郁症的学术研究资料,辩证地分析了各大学术派对抑郁症的看法及治疗方法,客观地审视抑郁症的历史历程。
他书写《抑郁帝国》这本书,目的是想让世人看清抑郁症的真容,化解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
01 抑郁症其实是疾病
书中有个案例,作家费吉尼亚•赫费南失恋了,从刚开始的悲伤,演变为抑郁症。后来,她吃了抗抑郁药,症状有所好转,但内心却充满了疑虑和恐惧。
她觉得抑郁症是不是她懒惰的借口?这些化学药物是否能治愈她心中的裂痕?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有着诸多的误解,在正常人看来,一件很平常的小事,却被抑郁症患者无限的夸大。
抑郁症患者通常被人们当作是性格缺陷而不是真正的疾病,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精神失常的表现。
抑郁症患者心中也想要解脱,但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中,内心充满着矛盾。
他们只能戴着假面具生活,强颜欢笑,将自己真实的心理隐藏起来。在夜深人静时,内心深处在孤独的黑暗中看不到曙光。
有些人认为患了抑郁症,最好不要吃药,吃了药之后,就会上瘾,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药物的控制。
这给抑郁症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自己会成为抗抑郁症药的瘾君子,不吃药,将无法摆脱抑郁的控制。
如果抑郁症真的是一种疾病的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谬论。
药物不可滥用,但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却不得不用。药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副作用,但对症下药,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利大于弊。
尼日利亚著名女作家阿迪奇埃说:“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理解并消除污名化。”
书中认为,我们必须继续强调疾病的真实性,污名化和秘密将不会继续笼罩抑郁症。
当抑郁症患者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疾病,才能卸下心中的包袱,接纳真实的自我,坦然面对,点燃对生活的期望。
疾病虽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但只是生活中的小磨难,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02 抑郁症的前世今生
关于抑郁症的历史,要从18世纪的欧洲说起。
18世纪,体液理论主导着欧洲的医学思想。当时医学界认为,健康是通过4种体液的平衡来维持的,当体液失衡,人就会出现忧郁症状。
19世纪,疾病细菌理论盛行,体液理论逐渐开始衰落。直到20世纪之交,抑郁症才真正成为医学界的新名称。
20世纪上半叶,学术界认为抑郁症其实是愤怒转为内向的产物,精神分析治疗成为治愈抑郁症的主要手段。
20世纪下半叶,心理健康领域转向生物学,抗抑郁药被发明出来,遗传学有了新的进展,还修订了评估抑郁症的DSM量表。精神分析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随着医学家对抑郁症的探索,身体、精神、基因与创伤、药物与心理治疗在学术界掀起一场场的争论,各持己见,结果导致在抑郁症治疗上出现了错误的选择。
书中讲述了一个痛苦的案例,一名男士患了抑郁症,到一家精神病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其症状为自潜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进行几个月的动力谈话治疗后,病情却恶化。
男士向医院索要药物,但遭到拒绝,医生认为无需服用药物。
后来,男士转到提供抗抑郁药的机构,服用药物后,病情迅速好转。
这个案例,并不是说心理分析对抑郁症没有用,而是说对于抑郁症,不能一味地坚持一种治疗方式,做出错误的选择。
作者认为,“抑郁症的复杂性其实是很难用手册去标准化的,我们不必将抑郁症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之间做选择,它们绝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抑郁症总是涉及身体。”
从书中作者对各种抑郁症理论的辩论分析,给了我们启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轻视历史,而应该正确看待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03 抑郁症并不是苦难的代言词
研究认为,贫穷和其他形式的逆境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然而,现实的案例,却表明并不是身处苦难的人才会得抑郁症。
书中提到的默尔金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从物质的角度上看,她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她却深受抑郁症折磨三十多年。
还有画家马克•罗斯科性格开朗,总是高朋满座,但他常常感到孤独。
前一天,他高兴地参加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的开幕式。第二天,却绝望地出现在朋友家。他被诊断为患了抑郁症。
那么,到底哪些人群会得抑郁症?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百家争鸣,并没有得出抑郁症的明确边界。
为抑郁症划定明确的边界重要吗?与其寻找抑郁症的明确边界,不如灵活应对,坦然地面对已发生的一切,寻找适合独特个体的解决方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
正如书中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悲伤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有抑郁症。许多人生活在可怕的环境中却不会患抑郁症,许多人生活在最好的环境中可能也会有这个问题。”
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相信抑郁症会孕育成长和创造力。
他认为,“抑郁症本身就是死胡同,只有克服了它,才会通往成长和创造力之路。”
荣格对抑郁症的看法,给我们以启发,抑郁症的起因或者结束,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以正确的方式看待问题。
听过很多写作者回忆道,曾经患有抑郁症,写作令他们实现了自我疗愈,走出抑郁的阴霾。
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引领大脑看问题的方式,在写作的瞬间,化解了积郁于心中的困惑。
药物或许能暂时让抑郁症患者如释重负,但看待问题的根源没有化解,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就像是一个不速之客,悄悄地潜入你的大脑深处,令你防不胜防。
写到最后
抑郁症患者承受的痛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沉重。公众对抑郁的看法,是抑郁症患者陷入窘境的根源之一。
呼吁社会公众正确看待抑郁症患者,将其当作是一场疾病,不过于关注,也不过于疏忽,给予病人般的关爱和支持。
虽然抑郁症的发展史表明,抑郁症核定的边界无法明确,不同历史和文化塑造了不同定义的抑郁症,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各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生活总有痛苦之时,但只要保持坦然面对的心态,再大的坎总会有迈过去的一天。
未来抑郁症治疗的总会迎来令人欣慰的曙光。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121篇,2638字数,共累积158196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