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姑娘离了婚,带着女儿独自生活。
旧伤未愈的时候,遇到新男友。
起初千般好:他对我好体贴,他对我女儿好好啊,我女儿好喜欢冲他撒娇呀,他带我去滑雪了,我们滚床单了,他要我在家做全职太太,感觉幸福ing.
我们在一旁替她开心,离异之后找到真爱,人生第二春。
三个月过去,她开始有些许不满:我们没什么共同语言噢;我说的一些东西他似乎从不知道呢;发现我们差别好大啊。
一个本科毕业,一个初中毕业,显而易见的硬件差异放在这里,成了她心里的一团麻。
直到前两天科比退役,当年受前夫熏陶热爱篮球赛的她滔滔不绝对新男友讲着科比科比科比。新男友表现出让她意外的烦躁:我为什么要管科比是谁?不欢而散。
她对是否继续这段关系陷入犹豫。
科比真的重要吗?婚姻里的共同语言真的重要吗?
的确是重要的,但究竟有多重要还是因人而异。
如果她硕士毕业,在office里穿着职业装一丝不苟,会讲三种外语,而他只是初中毕业,在一个郊区的村委任职,不会讲英文,看不懂文艺小说。
但如果他十三岁就认识她,十六岁就想牵她的手,二十年后重逢他觉得她还是十三四岁的样子。如果他觉得自己虽然听不懂她的英语,但可以听懂她的心;虽然他没有文凭,但他觉得自己和她一样能干,和她举案齐眉;他愿意把每天挣来的钱悉数拿给她,没有嫌隙;他愿意每个清晨和晚上和她絮絮叨叨说很多话。他们不谈卡夫卡、吴迪艾伦和工业4.0,他们只说早饭去吃豆浆油条晚饭来一碗羊肉汤,说小孩读哪个学校或者父母什么时候体检,偶尔会说西边的山上杏花开了。
她看了一些浮华,身形疲惫,曾经在所谓精神共鸣的婚姻里因着细小的神经彼此折磨,经历过信任危机,性格不合,互相苛刻。至此,共同的教育背景,共同的外企职业经历,同样爱好法国文艺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信任,理解,包容,体谅才是关键。
对她来说,我们通常说的精神伴侣、共同语言、双生火焰不如一个安定温暖的怀抱有效,更不如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信赖与包容重要。与其和她谈C大调小夜曲,不如在她小脾气的时候豁然一笑说:好了,是我不对。与其对她大谈特谈KPI,cost control,不如给她哼一首很老的儿歌。与其每天行踪不定忙于事业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不如在她生病的时候毫不犹豫放下手边一切事情为她做一碗浓淡正好的白粥。
但对于29岁的单亲妈妈来说,一说就懂的话,一提就有火花的爱好,爱好的频率得以共振,才能让她振奋,才能让她觉得这就是爱与幸福。你若让她洗尽铅华,落地尘埃,和一个看似粗糙的男人混迹于柴米油盐俗世生活,再不讨论风花雪月不讨论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真的是心意难违。
这世界有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无所谓对错,只有:我想要吗?
所以,我对她说:听听你自己的想法。让你恒久喜悦的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