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中飞出白鹭
斫伤的风物
沉寂如墨
石头从来无辜
船生来迷路
树总牵扯隐迹于无形的画布
远,近在咫尺”
——萧英杰
读萧英杰的诗,看陈国欢的画,心中被一种淡、雅、凄、静、空、寂、绝的感受所深深包裹,心中顿有雾起秋湖,云烟生长的画面,满目氤氲山水惹人,水有了魂,墨着了魄,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的佳句来。
听老人说,很多年前南京的白鹭洲公园里白鹭成群蔚为壮观,不过现今鲜见。对于生长在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亲眼看到自然界中的白鹭并非易事,陈国欢和他的策展团队精心策划了以白鹭为题材的主题展,将鹭和它的家请进了江苏省美术馆。
如何更好地呈现白鹭主题,把这位“动物灵感缪斯”更立体地呈现给公众,国欢先生和他的团队在展陈设计上着实颇费了一番功夫。在省美1号展厅,我们看到一只白鹭在天空滑翔,巨大的影像幕布上振翅的白鹭姿态优雅,气势不凡,流水潺潺是幻如真,“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紧紧呼应展览主题——鹭在何方。
淡淡的灯光营造出朦胧的月夜气氛,眼前生出一只白鹭静立湖边的画面,天上的星子似一个一个精灵在舞动,静谧的月夜迎面而来,湖水里叠影着白鹭优雅轻灵的倩影,月光融融皎洁在它羽毛上流转,耳边轻轻响起《月光下的白鹭鸶》,令人心驰神往。
白鹭是陈国欢近几年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位深具匠心的艺术家走遍南京大小周边,在杂林、野湖间终于寻得成群白鹭,几近痴迷。鹭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的动物,国欢先生选择以鹭为创作主题,希望唤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注,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是自然,而自然也是艺术家所有灵感的源泉。
“鹭在何方”主题展分为两个篇章,前篇是传统水墨画展示,后篇是“水墨+”创新性作品展示。骨子里割舍不掉的水乡基因,让陈国欢注定与水墨相遇。水为墨之魂,水使墨有了魂魄,也成为陈国欢创作的源泉,十几幅经典水墨画可见“水”、“雾”、“岚”、“霭”、“烟”、“山”、“林”、“鹭”、“船”、“竹”,画成一体。
国欢先生的画渺远、空寂、散淡、微润,他笑称自己的画就好比餐桌上的最后一道质朴的“菊叶蛋汤”。这种疏胃暖心的菜肴不仅滋养了国欢先生自己,使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寻得依托求得平衡,同时还滋养了观画者,在现场观展的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水之美、墨之美、空灵之美、心性之美,这种心灵慰藉和艺术享受借由画作将画家与观者相连,又超越画作直接完成两者的精神对话,立下可见心对心的影响。若观展人看展结束后还能不时回想起这些美好感受,则无疑是对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最大褒奖。
经典水墨展区之后,是时尚现代的“水墨+”作品展区。这里配合有最新的光影技术,“月光下的白鹭鸶”、“心象山水”将水墨画与影像结合,观展人可以在幕布旁的留白处拍照留念,寻找白鹭的故事也有了微影像视频,这种互动影像刷新了传统个展办展形式,注定是一场会玩出彩的创新展。
在展区中央,有一组高山流水的纸艺装置,我们可以隐约分辨出褶皱的宣纸被创意构搭成层层高山,铺开的长卷宣纸则是潺潺溪流,纸的创新性运用灵感来自于国欢老师先生作画时不经意的一个回眸,艺术家的想象力在翻飞,纸张也有了新的生命。
颇值得一提的是这组装置中挺有来头的老藤,在展馆里它直立延伸高至屋顶,长度近十几米,很有气势。国欢先生他们是怎么运输它的呢?中文形容藤的时候会用“遒劲”,这种植物强劲而且富有弹性,趁雨水打湿它时快速弯曲盘卷,get了这种运输技能老藤才得以成功出现在展厅,才有机会观察初秋林木老藤丰富可感的纹路肌理,感受其最原始优雅的舒展姿态。“做好展览,回归展览本身”,国欢先生和他的策展团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结结实实地做到了。我们才能我们称这种精神为“匠心”,艺术家对专业的用心,对完美的执着令人敬佩。
除此之外,还有展陈艺术、工艺美术、家具设计、衍生产品,这些集中展示手段帮助艺术家全方位直抒胸中的“气”与“意”,赋予了水墨画更鲜活的生命。我们幸运地看到了陈国欢对“鹭”元素的持续挖掘和实验性探索,看到了艺术家突破常规玩转“水墨+”概念,目睹了他从容由水墨1.0跨进水墨2.0的创新姿态。
“水墨+刺绣”、“水墨+装帧”、“水墨+玻璃”、“水墨+家居”、“水墨+文创产品”,展览中的“玩趣”气质随处可见,不管是从宣纸上的水汽氤氲,到影像设备中野湖上升腾起的薄薄雾气;还是从笔端平中见奇,“淡静简虚”的黄山雾霭,到精美绣品上层叠错落,既雅致又现代的远山流水;创意装帧的水墨装裱,到纳容了当代技术可以潺潺流动的野湖流水。无法抹去的江南水乡情结,也成为家居陈列艺术的创作源泉,在书房、茶房展陈无一不可。
苏绣工艺师依照国欢先生黄山水墨原样刺制出的绣品,被做成了新中式书房的两道屏风,取“高山”之意。配一把古琴,取“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意。营造出“一山一书一琴音,一管一弦一妙音,一茶一棋还一梦,一海一山一轻吟。”的美好场景。在展览的基础上,实验性地增加了展览“馆”的概念,声、像、影、画的加入让观展体验更立体,展览内容、展陈列方式互补互生。这种区别于2D的3D展览效果,极大调动了观展者的敏感度,拓展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信息通道,使“意”在传递过程中变得更加精准更具深度。
提到“意”,国欢老师感慨无论绘画书法还是其他,载体总是有局限的,所以对艺术家来说,从物的原型,到眼睛的探索,再到画的创作,最精妙的是如何完整表现那股“意”而不过多耗损。中国人提出了“写意”的概念,意在笔端,意在纸上。所以水墨画在意,不在技,这是中国水墨理论的绝妙处。能凝神聚气,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笔到,一气呵成勾勒出最核心的物魂,方是大家。
寻得“真意”还需要不断上路。越贴近自然,越热爱自然,越惊奇于自然,越敬畏自然。国欢先生闲时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写生,对他来说比练技更重要的是充实感官寻找素材和灵感。不画画的时候不练技,敞开一颗心深入大自然去看,去感受,从根本上丰富内心累积心象,自然之美不止在名山大川,微观世界亦有万象。一颗能感动于初晨野湖升腾出薄薄水汽的心,才可能从笔端源源不绝流出新知。
国欢先生始终对自然抱有虔诚的心,他说人类无法创造美,美是本来就存在的,艺术家只是“表现”出来。我们在他的“艺术表现”中,读到了这位艺术家对自然、对生活、对展览的热爱和回归。我们看到了他在基础审美上骨子里的坚持,对水的坚持,对探索的坚持,对创新的坚持,那么作为“大自然之美的搬运工”,陈国欢无疑是合格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固步自封还是推陈出新,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体思维。如果创新来自于社会的要求和影响,艺术家无法完成自我之创新;因为在创新上,在创新上,他觉远远不如自觉。自我之创新只有通过与自我之对话才能完成。只有成长,才能获得安全感。
“这次展览带着一点玩的性质。”国欢先生说的“玩”是指本次展览带有的实验性色彩,而实验又恰好是艺术家多元化探索的必经之路,是求新求变推陈出新的法门。“留匠心,去匠气”。同样的匠字,一个心,一个气,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我们看到了国欢先生在把握住传统的“根”的同时,在“形”上不断尝试探索庞杂的审美形式,逐渐形成成熟、稳定、且最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貌。
鹭在何方,心象山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展览,在水里收到的祝福,我会记得;每棵树站成的样子,我会记得;湖面升腾起的薄雾,我会记得;白鹭振翅的优雅,我会记得;这眼前的景致,我会一直记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