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生芽是今日
——唐代咏立春诗赏析(二)
川 雪
唐代诗人杜甫的《立春》,充满了家国身世之感: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立春诗。此时的诗人,由于战乱,不得归家,正客寓夔州。诗人通过回忆在两京立春日度过的情景,对比当下客寓他乡,“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首联“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是说立春日春盘里装满了细嫩的初生蔬菜;忽然回忆起在西安洛阳两京的光景,正是寒梅绽放的时节。此联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立春日”,并由立春日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这就为乡愁的深入,营造了氛围。
颔联“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是说两京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细女子的手互相馈送。“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此联写出昔日京城庆祝立春的情景,与眼前寄寓他乡的萧条冷落形成了强烈对比。诗人写太平气象,一为怀念,二为憧憬,希望再逢明君,重回开元盛世。
颈联“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是说流落他乡,巫峡长江又如何能够入得我的眼;我这杜陵远客,因战乱不能归乡,不由得悲从中来。此联,诗人又从回忆里出来,面对眼前巫峡和滚滚的寒江,不禁悲从心来。“杜陵远客不胜悲”,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切情绪都笼罩在这“悲”字中。
尾联“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是说今生尚不知安身之处在何处,叫儿子为我找来纸张题写了这首诗。“此身未知归定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与上句“不胜悲”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
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立春日杜甫的愁肠百结,他忧国忧民,希望祖国重回盛日,希望没有战乱,自己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但这些都如寒江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描绘了立春日的忧美风光 :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曲江”,在西安城南,为游览圣地。“禁闱”,宫内。“下直”,在宫中当直结束,下班。
诗人结束在宫中的当直,恰逢立春日的风光,就骑着马儿走出宫门。诗人与钱员外两人携手同行相语,不觉看遍了归路旁边的十里青山。 柳树早就冒出浅黄色的新芽,河水刚刚荡漾出一点翠绿的波纹。 临近傍晚的风光反而更美好了,此刻途上的车马也像南郊那般稀少了。 这时候啊,多少心里的念头,都在相视一笑间消失殆尽了,也不曾惊扰飞起的鸥鹭。
诗人在立春日与友人同赏新春晚景,心情愉悦,表现了对新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晚唐诗人罗隐 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展现了立春的勃勃生机: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人日”,即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正月开始的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立春到了,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就是今天了。诗的开头写得很别致,将正月初七前的七个日子依次列出,好似诗人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数着日子,盼望立春快点到来,突出 了盼望春归的急切心情。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远天”,遥远的天宇。“迸”,往外溅散。远望,天边的大雁在云间里飞去,近看,水中的鱼破开冰面而蹦出。后三句从植物写到动物,既有远望,又有近观,表现了春天来后,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