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这个四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只要提到到,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一系列美好的教育愿景联系起来:没有压力,没有痛苦,没有睡眠不足,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有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能中的学习冲动与快乐,有的是顺应儿童发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方式,有的是“以学生为上帝”的顾客中心主义。
就像佛教徒口中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样,能够苦度众生,就像道士口中的“ 急急如律令 ”一样,能够斩妖降魔,就像阿里巴巴口中的“芝麻开门”一样,能够打开宝藏世界。
自带光环的“素质教育”,让跟随者找到了自己的新圣经,也让质疑者噤若寒蝉,谁敢跟一个不仅政治正确,而且道义正确的主流大众观念作对?谁又愿意去得罪已经在这一光环下高度利益化的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去动他们的奶酪?
然而,素质教育的后果,真的是媒体粉饰下的那么光彩夺人、佛光普照吗?其实,只要我们睁开装睡的眼睛,超越个体的私利,就会发现,霓虹灯下有血泪,艳阳天下有阴影。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以这个社会中的特定且规模巨大群体的利益严重受损为代价的。
世界是守恒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总体看法。“一方之所得,必是一方之所失”,唯有如此,世界得失才平衡。
考虑到素质教育的后果,具有多面性,很难在一篇文章中把问题说清楚,故,今天我打算从“素质教育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这是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各类弱势群体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排斥与不公平对待现象。
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著名专家唐钧认为,“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
我个人非常认同唐钧教授的判断与结论。以之审视当前的素质教育乱象,同样可以获得大量被主流媒体情绪化渲染之外的真相。
1、素质教育“社会排斥”之机理
要想弄清楚素质教育的运作机理,就得首先要明白素质教育的定义,即,什么是素质教育。
根据公开资料,素质教育的定义大致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估计很多人看完这个定义后,会跟我一样懵逼。这个定义绝壁是道义正确、政治正确,顺应科学规律,符合人性光辉。在这里,仅从定义上看,素质教育的愿景,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诱人。
然而,究竟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向人们所期许的愿景呢?
相关的定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代之以抽象的话术,即,“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在这里,“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的素质”,是极其关键、极其重要的一句话。但是,“诸方面”究竟是“哪些方面”呢?
据说,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素质,一个是外在的素质。
其中,内在素质指的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而外在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显然,仅从这两个维度看,内在素质是极其空洞的,是无法进行操作化测量的,换言之,即使进行操作化测量,被测试者也可以猜测出测试者的意图,从而进行迎合性回应。
在这里,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外在素质”,它包括“能力”、“行为”、“成就”。
那么,进言之,这里的“能力”、“行为”、“成就”到底又是指什么具体的内容呢?
其实,所有的“能力”、“行为”、“成就”,都是幌子,其终极目标指向的都是高考。
当我们看清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哪些“能力”、“行为”、“成就”是从教育机构、到学校再到家长们关心的素质了。
(1)
在2016年的高招工作规定中,教育部明确,取消全国性鼓励加分项目,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加分、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等。高考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教育部门所说要取消的,正是之前各地纷纷鼓励的事情,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外在指标。
在这些素质教育加分项指标中,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加分,属于近年来新增加分项。由于对“突出事迹”要求较高,实际上通过这一通道获得加分的人,在总数上非常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的加分项大头就是省级优秀学生加分、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加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等。
我们知道,在激烈的高考中,特别是在总分数只有450分的江苏,一分之差就意味着能挤掉数百人,何况最高达20分的加分项?
正是在高考加分的巨大诱惑下,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大赛、体育特长等在内的所谓体现“素质教育”的项目,大行其道。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学科竞赛、创新大赛、体育特长等,是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的吗?
对于农村、边缘、弱势家庭来说,且不说参加竞赛时的路费都会有问题,就是参加竞赛之前的各类培训费用也支付不起。显然,在素质教育的名义下,这部分人已经被有计划、有系统地排除在外,遭到了社会性排斥。他们连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
(2)
除了加分项外,还有面向所谓“素质”突出人群的自主招生计划。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公布的2017自主招生计划,其自主招生最高优惠可以降至一本线,即,达到一本线,就可以被它们录取。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7年其自主招生分文理科两大方向,共包含了48个专业方向,其中理工科专业38个,文科专业10个。
其中,文科方向下设两个“人文实验班”,其中,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要求考生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并要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而“人文科学实验班(出土文献)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历史学基础,阅读过《史记》、《左传》和《说文解字》等,了解小篆及甲骨文、金文、简帛等。
具体来说,报考条件如下:
研究创作类:在科技发明、研究实践、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突出才能类:在人文与社会、创新与设计等方面具有突出才能或在相关学习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学科奥赛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优惠政策:
初评“优秀”学生和初试通过的学生,将根据其复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优惠及认定专业或专业类。对于可以获得自主认定优惠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优秀者,将给予额外的5分降分(但获得一本线认定优惠分值的学生除外)。
自主招生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为20、30、40、50和60分五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获得降至一本线的录取优惠。
显然,自主招生中的素质,并非普通人能玩得起的游戏。正如唐钧所言,“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高考游戏规则的一个巨大bug,而这一bug的直接指向,就是把家庭条件跟不上,无法接受素质教育的人,系统化地排除在外。
(3)
在素质教育大旗下,对特定群体受教育机会的系统化掠夺、封杀,还表现在“一刀切”的素质教育政策,让农村家庭、弱势群体等丧失了原本可以有的教育机会。
此前,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下,学校还会对这些家庭的孩子起到照顾、庇护的作用,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在校时间。但是,素质教育一声号令,学校要准时准点下课放学,也不许老师给学生额外布置作业。
的确,从形式上看,学生是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但是,这种解放和自由,又何尝不是一种让其自生自灭的放纵?
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农村孩子、弱势家庭子女来说,离开了学校的课堂,由于没钱进入提高素质的培训机构,他们只能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但是,社会的大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们小小的身心,能够承受外界的侵害、抵制住外界的诱惑吗?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大幅上涨之势头,根源就是在于素质教育恶政的结果。
当学校放弃了对孩子的庇护与照顾职责,而家庭又没有能力提供庇护与照顾时,这样的孩子,其成材率,是可以想象的。
其实,如果说加分和自主招生,是对农村家庭、弱势家庭子女教育机会的剥夺的话,那么素质教育新政下对这些家庭孩子的“既抛弃又放弃”,才是更大的悲剧。
2、素质教育“社会排斥”之主要受害群体
我们说,素质教育,最终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是对多数人的巨大伤害。具体来说,被系统化“社会排斥”的受害群体主要有:
一是农村家庭背景的孩子。这类孩子,受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几乎不可能玩得起高端的“素质教育”游戏。以南京为例,当下,就是报一个围棋兴趣班,一个学期的学费就动辄四五千。如果再报其他各式各样提高素质的培训班,一年没有大几万是不可能的,而这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
根据统计,2015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257元。按照三口之家算,一年合计收入也就在5万块钱左右。再抛去其他支出,基本所剩无几,根本没有财力支持孩子从事素质教育。
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也就是说,依然有60%的人口为农村户籍,其子女属于农村户口。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口中,高达三分之二的受教育者,正在遭受极其严重的素质教育系统化社会排斥的恶果。
二是四五线的中小城市与城镇居民。这类家庭,尽管看起来已经属于非农户口,但是由于所在地的闭塞与落后,以及支付能力的有限,中高端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是不会在这些地方进行大规模地投放与设点的。以国内著名培训机构——“学而思”为例,其也仅仅是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中设点办学。显然,尽管身为城里人,按照素质教育的游戏规则玩法,他们同样属于要被玩死的群体。
三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知道,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玩得起费用高昂的素质教育游戏。大部分的家庭,依然只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抉择,能够轻松自如地上各种培训班、进行素质教育的,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策以经世,论以明理”。面向时代、面向问题、面向未来的策论,始终是历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中的核心关切。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代中国,更是为策论工作者提供了极为开阔的舞台。本公号秉持中国立场,基于个人兴趣与能力,从策论角度,诊断时代问题,剖析中国利益,呈现中国温度。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