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科幻,很多科幻迷都会竖起大拇指,可是真正能读下来的并不多。因为日本科幻作家对作品内在的逻辑和布局的严谨有着近乎变态的追求。而国人早已习惯粗放式的快餐阅读,难以忍受这种对细节吹毛求疵的东西。是啊,何必读他人的文字,使自己不爽。
因此我在初读菅浩江《博物馆行星》时,便只是抱着试读的心态,倘若开头都不能吸引我,直接合上书页便是。
幸运的是,菅浩江依靠开篇的精确叙事风格,成功征服了我的眼晴。为什么说是精确叙事呢,因为作者从一开始便以主角视角直面读者,不故弄玄虚,如精确制导,直入核心,这点深受我喜欢。
这本书由九个相互独立的短篇组成,内容大意是——在地月第三拉格朗日点上,有一颗名为“阿弗洛狄忒”的小行星,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庞杂的博物馆。在这里,大脑与庞大数据库直接连接的“学艺员”们,每天处理着围绕无数艺术品的谜团,求索着终极之美的意义……
小说的背景设立在一颗与澳洲大陆差不多大小的岩石行星上,行星重力由量子黑洞提供,有人造海洋制造氧气……人类以希腊女神的名字为博物馆命名,手握着女神命运的却依旧还是渺小脆弱的普通人类。
这颗行星的存在是为了保存美和艺术,关于什么是美和艺术,作者也在小说中进行了反复思索和论证。随着情节推动,美的本质被一层层揭开,然而终极的美是无法被分析的,哪怕使用最先进的科技也不行。
诚如本书译者丁丁虫所言:“能够真正完美诠释美、科学、幻想的科幻小说,实在不多,直到菅浩江写出了这部《博物馆行星》。”
读完最后一页,似乎突然理解了木心先生所言——地图是平的,历史是长的,艺术是尖的。
好的科幻小说犹如璀璨星辰,使人情不自禁仰望天空,明知不可达到,依然在幻想的天空里独自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