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负面情绪想像成一座冰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可能是「担心、害怕、脆弱、自卑」等复杂的组成。 情绪的展现,也代表着一个人内心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例如,一个爱生气的人,拥有一个害怕受伤的内心,因为害怕受伤,所以先声夺人,看起来像是在对别人生气,实际上,是在气自己;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害怕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到完美,所以常常指指点点,实际上,是在提醒对自己的要求。
萨提尔把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想像成一座冰山,再把人的内在和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两部分。 水面下的自我、需求、期待、观点、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感受等不同区块层层堆叠,最后凝聚成浮在水面上,众人看得见的外在表现和行为。
* 行为:应对他人与情境的外显方式,以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等不同沟通风格为具体表现。
* 感受:感受分为身体上与心理上2个层面。 身体上的感受包括放松、冷热、痛痒、起鸡皮疙瘩等;心理上的感受则是情绪,例如担心、恐惧、焦虑。
* 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我们如何感知感受,换句话说则是对感受的评价,当我们能察觉感受的感受时,也能知道长期下来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 观点:观点由过去经验形成的看法、信念和价值观等,若能察觉到自己习惯性看待事情的方式,则能在各种情境下厘清分析自己的想法,并决定是否因应情境改变。
* 期待:除了自我期许之外,期待也涉及他人,如:对他人的期许、他人对自己的期许。
* 需求:萨提尔认为,人具有生命力、灵性,而这些皆是由渴望被爱、被接纳、渴望有价值、渴望自由的精神和生命本质所组成。
* 自我:自我是支持人维持生命力和灵性的最底层,一旦人们能觉知到自我,便会有「我是完整的」感受,更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