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孩子的晚自习小组值班。小组一共5个孩子,都是男孩儿。每个家长一周里可任选一天来值班。家长可以实现周一到周五只有一天监督晚上的学习,放松心情,做回自己。
家长们自己在学校附近找个地方,居民区里的单元房,不用太大,能放下几张书桌即可。平时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应该不甚明了。就算盯的紧的,也是从老师或者同学口中的二手讯息。现在机会来了,小组学习的样子,可以是学校学习情况的缩影。家长们除了自己孩子以外,对组里其他孩子们并不是多么了解,除了名字在花名册上见过,脾气秉性都不清楚。那么值班的时候就可以好好观察一下。
19:30,孩子们陆续到达晚自习地点。统一的校服、重重的书包、一阵风似的转进座位。从学校到晚自习地点,最多10分钟,但是几个孩子感觉都是风尘仆仆,哐当一下把书包降落在书桌上,深吸几口气,笑眯眯地环顾四周,看看其他人都在干啥:翻翻前面的本子,拍拍后面的小平头,操着变声器小低嗓儿,贱贱地开别人几声玩笑,最后都安静下来开始学习得15分钟以后。
19:45,正式开始学习,孩子们安静下来。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几个小平头只能看到脑袋顶,埋着头写着作业:物理、地理、英语、语文---课外班作业,应有尽有。每天的作业量都差不多,确实要费些时间,主要是科目太多了。一会儿铁路线纵横交错,一会儿又蹦到细胞结构,一会儿要探讨太平天国的意义,一会儿又解析一下辅助线的做法,那是学科分类后知识的碰撞,孩子们的大脑在不断地跟着学科作业的转换而搜索不同的知识线索。这个时候无论是喜好什么学科,首要的任务都是先要完成作业任务。笔尖写在纸上刷刷刷,手里翻看课本哗哗哗。
20:45,自习第一阶段暂告结束,课间休息15分钟。值班的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控制时间。学得时间不能过于长,孩子容易烦躁,休息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孩子容易分心。这个拿捏需要技巧。好像每一个家长基本都是控制专家,经验来自于自家孩子,家长们一起沟通,得出这么个时间段安排。课间明显孩子们放松了,乐呵的,喝牛奶的,八卦的,问问题的,这时候的学校上学的表现缩影开始显现。嘻嘻哈哈的前仰后合,不动声色的侧耳倾听,不改初衷的继续做题,上蹿下跳的空间运动,别看就五个男孩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可见一斑。
21:00,自习第二阶段开始。情况发生变化。作业基本都完成,下一阶段就是自己的学习安排了。拿出自己练习册进行课上知识深度练习,搬出课外班作业使劲瞄准立体几何开始发力,列出课本认真背书开始准备考试,等等等等。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一一显现。习惯做练习册的,一般成绩比较稳定,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稳步前进;喜欢接触超前学习理科,做课外班作业的,一般成绩浮动较大,尤其文科类科目成绩跳跃较大,多少有点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背书准备考试的,一般成绩都比较好,把每一次考试都很看重,性格也比较沉稳;不同的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决定他们要学什么,做什么。
21:50,所有阶段基本完成,孩子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有家长来接的,有自己骑车回家的,有自己步行的,陆续离开。一天中两个多小时的小组学习宣告结束,回家自己安排。
家长从伴学的角色在转换,我在值班中的体会:学习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