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在某论坛上看到两个人辩论,一方说事实是不容怀疑的,比如黑色无论到哪都是黑的,这是客观事实;另一方说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自身认知基础上的,当认知发生改变,原先认为对的事情也会变得不同。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唯物主义哲学论支持前者的说法,所谓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个观点我一直到大学毕业时还在坚持,而后来,我不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说法有问题。
《三体》中的外星人是一群拥有更高科技水平的物种,他们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可以控制微观粒子结构的程度,而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甚至还认不全这些粒子。
三体人发现人类的文明发展是爆发式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极大的科技跨越,而他们的发展速度却很均匀。为了阻止人类的科技发展,它们构建了一种叫做“智子”的微观粒子结构,书中的说法是把一个质子在二维层面上展开,然后再其展开面上构建程序,就是用一个小小的质子做了一台计算机。
解释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环境是一个由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而形成的四维时空,而根据近些年出现的弦理论认为空间的维度总共有十一个,而现今人类只探索到五个,剩下的完全没有概念。
书中对此进行了一些虚构,认为所有这些维度都是可以利用的,微观粒子具备所有的这些维度,而每降低一个维度其形态就会成几何数量倍增,比如一个质子在维度降低到二维的时候,其面积可以覆盖整个星球的表面。
三体人把质子构建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设备,又将其还原回质子大小,然后发往地球,用这个东西破坏地球的基础物理的实验结果,从而达到锁死地球科技发展的目的。
对于这种说法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想象力,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可能不止物理概念那么简单,还影响到我们对所处世界的认知。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我知道原子的存在后就有种很空灵的感觉,因为此前从来没想到还会有这么小的东西存在,甚至胡思乱想到我们所处的太阳系其实就是一个原子,整个宇宙只是构成一个生物身体的一小部分而已。
就像刘慈欣所写的另一本书《球状闪电》所写的,世界上真的存在西瓜那么大的电子,响应的也就存在城市那么大的原子和地球那么大的分子。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其实我反倒觉得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联想,只不过可能是觉得太荒唐而放弃了联想。
我们所了解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日常的经验和学习的知识之上的,对于知识的学习,必须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就像爱因斯坦之前的牛顿力学,在学过相对论只后你就会觉得牛顿就是个误人子弟的骗子,但是即便到了现在我们的孩子们仍然在学牛顿的三大定律,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只学到这,反倒是正确的相对论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叫做“卫斯理”的科幻作家,写的好坏不说,作为科幻小说至少有点科学基础吧,可我一直怀疑这人是不是只念到中学就被劝退了。可即便如此还有有大量的读者喜欢他,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懂。
上面说了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论,这可能也对吧,但是客观的事物是不是如我们所认识到的形态一致就不好说了,我们只能说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特定环境内的事物是某种形态,而它的真正形态我们并不确定。
我是个不可知论者,就是对所有事物的形态、规律都无法确定,甚至有点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其存在的形式是由我们的观察方式决定的。
有个物理学猜想,叫“薛定谔的猫”,有兴趣可以看看。
说了半天哲学,想说什么呢?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人类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宇宙,但可以无限的了解下去。这就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并不是要搞清楚什么,而是让自己永远保持一种认知进取的状态,让客观事物跟从我们的思想提升而不断变化。就像你发现认识了好多年的小石子也具有从没想到的样子,原来世界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