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背着书包离开学校,实习已经4月有余了。
就在我临近实习时,写过一篇文——《长大在21岁前夕》;
我写道:“长大,这个念头自我上初中开始便反反复复出现过多次。每一次的长大,都会否认上一次的长大是真的长大,但终于,我有预感,这次是真正的长大了。就像,一颗种子,发芽算是长大、长出第一片叶子算是长大、抽出稚嫩的枝丫也算是长大,这是一棵初具规模的小树了,这算是长大,但它一直是在大树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而这次,它将被迁往另一处,它将独自面对每一阵狂风、每一场大雨,这才是真的长大。”
是的,我觉得我已即将大学毕业,又已离开父母和校园在社会的广袤原野上单打独斗着,这些足够标志着我已经长大成人。
但她,即使知道孩子已经长大,心里却始终无法克服,克服无时不刻的牵挂,克服魂牵梦萦的想念,克服不了当知道孩子在外面吃到苦受到委屈时的心酸怜惜……她认为:称为孩子便应该是孩子,这句话就算对全世界不适用,但却是她的真理。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手中襁褓到牙牙学语,从背着小书包第一次松开了她的手到踏上去往数百公里外陌生城市列车前回头的那句“妈,你回去吧!”,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深深铭刻在她的脑海,有欣喜、有感动、有过热泪盈眶、有生气、有恼怒、有过气急败坏、有争吵、有无奈、有过欲言又止……对于母亲而言,孩子成长的路途又何止五味杂陈。
家里饭桌上的碗筷总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减少。我上高中时,那时还好,每个周末一家人总能齐齐吃个饭;后来妹妹上高中了,虽然我们也常回去,但老爸大部分时间在汕头工作,家里的日常就剩下妈妈和弟弟,两副碗筷,如何也没有往日热闹的温馨吧;后来我上大学,回家的次数开始变得屈指可数,偶尔的周末或者节日,打电话回家,当知道一家人热热闹闹在吃饭就差我一个时,总会有些落寞;但其实,最能深刻体会这种变化的,还是老妈吧。
时间好像被按了快进键,总感觉身边的一切变化都特别快。我们都在快速地长大,父母也不复年轻时模样。
前不久的母亲节,看到妹妹写的一段话,看完很是感动,辞藻并不华丽,但却很真切:
“长大是习惯了一个人坐车,不再害怕,不再感到孤单。 当老妈看着我的背影,离她渐行渐远。当熟悉的城市,离我渐行渐远。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越来越习惯。 收拾行李箱时,她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吃的东西塞进去,还想着带什么给老哥吃。 提着行李箱下楼,她要抢着提,我说不重,我是女汉子。
我不会像从前那样依赖她了,可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 她一直觉得我不坚强,需要被保护。暑假那会打工,每天晚上12点才下班,有时需要盘点到凌晨两三点,回到家,她还坐在沙发上等我,还煮了白粥。她说我没回家她睡不着。有次感冒很严重,话也说不了,她老叫我请假,但请假很难,我一直坚持去上班,那晚我喝着粥,她边看我吃饭边流泪。也许我比她想象中坚强吧。
暑假补录好之后,她没事就百度,看那学校怎么样,宿舍好不好,其中有张照片是父母提着大包小包跟孩子一起去学校,她看那照片看哭了,高三时她就说以后我一定要跟你去你的大学。有一天晚上开完会边走边打电话给她,我说在隧道还没到宿舍,她说你看我去过你们学校,你说隧道我就知道在哪儿了。 这么感性的她,总害怕伤害到她。
所以从来不跟她吵架,即使被冤枉,只能偷偷在房间里抹眼泪。 在家每天都会被嫌弃,可我还是很开心。 这辈子,欠她太多。 母亲节快到了,想对她说,老妈,节日快乐!”
——牛二妮
近段时间有一句话很火: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意思是希望你不管历经多少现实与世故,再见时仍能保持一颗少年的赤子之心。而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家庭也似乎挺好的。
曾听老妈讲过一个笑话:在捕鱼季节,全村的青壮年都出海捕鱼去了,90岁的母亲就念叨着70岁的儿子:全村就你最懒,年纪轻轻就不出去打鱼了。
笑过之后,心里也很暖,是啊!当自己70岁的时候,还有母亲的唠叨、还有人能把自己当成孩子看待,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还是很想家,我还是很想回家,每次回家之前总能让我激动好久,就算回到家也只是跟爸妈多吃几顿饭,跟爷爷奶奶多喝几泡茶。但这,已经足够美好,不是吗?
是,我是已经长大了,但是,在一个称作“家”的地方,在母亲的心里,我可以是个孩子。
本想写在母亲节发布,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今天;端午节快到了,你想念家里的粽子了吗?要不,回家跟妈妈过个端午节吧!
公众号:城南故
个人微信:LK18825126437
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