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讨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的更好,即使绝对优势存在的情况下,也应该进行贸易
1、一个现代经济的寓言
我们每天都依靠全世界的许多人向我们提供所享用的物品与劳务,而其中绝大多数人你根本不认识。这种相互依存性是通过交易达成的。那些为我们提供物品与劳务的人并不是出于仁慈或对我们福利的关心而这样做的。也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命令他们生产你所需要的东西并给予我们。相反,人们提供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是因为作为回报他们也得到了某些东西。
交易产生的前提是社会成员擅长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如果生产每一个物品上都比较擅长的时候,贸易的好处就不那么明显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坚持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呢?
1.1 生产可能性
在一个社会体系中,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根据前面学习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理论,总有一个最优的生产组合。而每个社会体系的最优生产组合是不同的,受每种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多少影响。同等资源条件下,农民种植效率高,牧民养殖效率高。
1.2专业化与贸易
如果农民将资源用于种植,牧民将资源用于养殖,二者生产的产品互换,社会总产品会达到最大化,反之农民养殖,牧民种植,生产效率低,社会总产品要小于前者。
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如果,牧民比农民更精通生产土豆和生产牛肉,那么如何权衡资源分配呢,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比较优势的概念。
2.1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上述例子中,牧民无论在土豆还是牛肉生产中都占有绝对优势。
2.2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提到过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我们用机会成本再审视上述例子:假定牧民生产土豆的效率是农民的2倍。农民生产全部的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2的牛肉;而牧民生产全部土豆的机会成本是所有的牛肉。
在描述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用了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因此农民在种植土豆上有比较优势,而牧牛人在生产牛肉上有比较优势。
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因为一个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个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个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
因此,从上述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专门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2.4 贸易的价格
贸易的价格该由谁定?简单来说,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因为交易必须有买方和卖方,如果低于两者的机会成本,那么只存在买方而无卖方;如果高于两者的机会成本,那么只存在卖方而没有买方,因此贸易则无法进行。
3 比较优势的应用
3.1 伍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泰格伍兹不应该自己剪草坪,应该雇佣别人剪草坪而自己进行广告。伍兹为剪草坪而失去广告收益很不划算。
3.2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结论是应该,贸易不像战争,战争有战胜者就有战败者,而贸易可以使得大家都繁荣。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产业的从业者则是牺牲者,不得不进行转型到机会成本更低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