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中庸之道,就是一个字:诚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华杉讲透】:“豫同预。凡事就是前面讲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以及应事、接物、待人的日用常行之事。预先有准备才会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这么理解也不错,但不是中庸的境界。朱熹对豫的解释是素定,即预先确定。定在哪儿呢?定于诚。凡事我诚心诚意去做就会成功,不诚心诚意就会失败。因为不管怎么预备也赶不上变化,我只有定于诚,千变万化,我只以诚待之,如此则四通八达,智慧无穷。这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一个字——诚。”
这句话让我明白,做事不求成功,而是求「诚」。求诚是内在的衡量标准,成功则是外在衡量标准,因为成功含有运气的成分。
求成功最容易陷进一个循环是,奔着成功去、奔着结果去,收到积极反馈我就做,收到消极反馈我就不做。后来我才明白,我所识别出的积极/消极都含有个人主观色彩,跟我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我的认知有关。换句话说,我认为是消极反馈,对于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可能是正常的。只是我不了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会因为消极反馈而痛苦,我是被我的情绪影响,而情绪来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我对接收到的信号的定义。或是,在行动的过程中,接收到外界质疑的声音,我很容易自我怀疑或放弃。甚至,如果到想做的事情真的不如我所料、不成功,整个人很容易崩溃。崩溃的原因不在于事情是否成功,而是我对这件事必须得成功的执念太重了,加之对事物发展规律不了解,整个人着急、焦虑,一堆情绪,频频乱动作……
求「诚」是另外一个方向,我如何做事跟我的发心有关,跟外界的信号无关。这在具体的事情上,需要不断地觉知跟调整自己,才能不被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带走,卷入被外界信号影响的状态。比如,当我想清晰自己做事是因为这件事该做,就不会因为这件事实际推进过程中,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影响,坚定自己的初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往下走。
这并不容易,我渐渐感受到,做事的方向是对的,但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会出现很多碰撞、摩擦和意料之外的部分。这些属于变化的部分,完全不可控。我不能以“我的搭档太差”为理由’要求停止游戏,而是要基于现有的条件、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往前推进。
在这场游戏中,我唯一可控的是我对待这场游戏的心态,也就是「诚」,诚心诚意去做,按照事情本来应该做的方式去做,不是为结果而做。我又想起了华杉老师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022 做一个努力求诚的人
《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华杉讲透】:“做一个努力求诚的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则善而固之,不离诚之中道。我们经常焦虑,其实本质都是心不诚,各种私欲、杂念、虚荣、幻想太多。若能诚意正心,不患得患失,只求自己心安,则多少事都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由自在,势如破竹。”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天道本诚,人道本诚。天以实理生万物,人以实理成之为性,率性而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间杂,不需要修行,就是天理人性,自然而然,所以说是天之道也。凡事说‘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人,都不是诚者,因为他们心里不实诚,还是怕吃亏,还是想占便宜。同理,说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人,也不是诚者,也是心里不实诚。因为好人求仁得仁,不求报,压根儿就没有想要回报这个念头。好人也不求平安,只求自己心安。本诚的诚者,在乎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我在这里体会到了「求仁得仁」的含义,也明白自己之前的状态不够诚,所求仍有「报」的期待。
诚者的体会是:心安。
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我明知道该怎么做的事,如果我不按着去做,我就会心慌,不舒服,惴惴不安;按着做了,就踏实下来了。而一些我不知道我不该做的事情上,我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我不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对外界造成的伤害。一旦我知道,我就再也做不出那样的行为了。还有一些事情是,我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暂时做不到,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时候内心是知耻的。
这里回到了勇-仁-知的境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里也让我明白,我的情绪跟不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