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家人给我贴的一个标签是“馋”。他们经常取笑我是“馋丫头”。
爱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依稀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要先去看看馒头篮里有什么好吃的,瞧瞧点心盒里有没有什么新花样,或者看看菜筐里有没有什么水果——有黄瓜西红柿也是好的。
诚然是因为上学上得饿了,可只有我知道,其实就是馋,总想看看姥姥姥爷又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而所谓的好吃的,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大约就是和平常能吃到的东西不一样就行。
所以如果家里做了些别的东西,比如平常多是吃馒头,有天蒸了米饭,打了火烧,或者蒸了大包子,于我们而言,都是很欢喜的——毕竟小时候物质匮乏,小孩子贪图新鲜,总想吃点不一样的——就连炸馒头片都是好的。
小时候还喜欢家里有客来或者大人出去串亲戚——非春节档也有许多亲戚往来的。这时候总会有些好吃的——若是亲戚来,总会有一桌好饭食招待,若是大人出去串亲戚,也总会带一些点心水果之类回来。想想小时候很是有趣——看到有客来,大人们已经在张罗饭菜,心里已经欢喜非常,因为知道又会有好吃的了。但是面子上,还是要装作很淡定的样子,乖巧地和客人打招呼,回答问题,然后拖着书包去写作业,以赢得赞扬。若是大人串亲戚回来,就不会这么装腔作势,反而会很开心去打开筐子或是柜子,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旦发现了,就更加开心了。
爱吃,其实是一项“传统”。小时候在姥姥姥爷身边,姥爷馋嘴爱吃,而姥姥又是手巧能工,是以自小在吃这件事上我家孩子从未被亏待过——姥姥厨艺极好,寻常饭菜也做得有滋有味。从前每年春节表姨她们来,都要赞姥姥做的饭好吃——依稀记得有个表姨是不吃肉的,姥姥总要为她多做几道素菜的。
家里的食物有特殊的味道,那是足以让人铭记一辈子的味道。而外面的世界,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花样。
待到离家上学,便无法像在家那样,每天都有熨帖的饭菜了。高中时期的食堂记忆已经有些淡了,大学食堂却是花样缭乱的——到现在还趁着有空时候回去走走看看。在大学食堂,开始吃酸辣粉,米线,麻辣烫,刀削面等等种类的食物——是的,直到我离开家这么远,才吃到许多街头寻常小吃。
工作后,公司有食堂,平常大都是买着吃,后来怎么开始自己做饭的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慢慢在岁月里练出了一身的本事——自己炒菜,做饭,炖汤,解锁了许多关于吃的技能——油泼面,草莓酱,米线,酸辣粉……简单的复杂的,都尝试过,还有许多菜谱跃跃欲试。为了吃,真真的是敢于尝试。
近日便格外馋,整日里同琳少爷说想吃这个要做那个,以至于琳少爷通牒我不许再喊她谈吃。
是的,除了自己做,还喜欢发掘城市里的各类美食:新开业的饭店,藏在巷子里的小店,路边的小吃……但凡听到说好吃的,总想去尝尝试试。哪怕是要排队、走很远的路或者需要预约等等……对于吃总有一些执念。
毕竟,“民以食为天”。
工作后一年里只得几次回家,每次回家都说要之这个要做那个。妈妈笑言,你还真是个吃货。
“馋丫头”变成“吃货”,想想也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