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时代,读书过时了吗?
刚入大学的时候,我非常的自卑,同宿舍四个人,不论是外貌、才华还是家庭条件我都不如她们,感觉自己在她们面前就是一个丑小鸭。她们在一起讨论哪家服装店的衣服好看、那家餐厅的饭菜味道鲜美、那个男生又帅又有才。我是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我吃饭只点食堂最便宜的饭菜,衣服是地摊上几十元买的,自卑的都不敢看男生一眼,更别说去讨论人家了。
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度过的,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待在图书馆看书。慢慢的,我在阅读中我找到了乐趣,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知己一样,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后来,因为经常看书期末考试我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在图书馆阅览室呆久了,也结识了和我有共同兴趣的好朋友;再后来,我开始变得自信起来,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并获得优秀奖;我参加学校的宣传社团成为其中一员……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大学是充实的的、多彩的,这些都得益于阅读,它给我开启大学生活的另一扇窗,让我在大学的岁月拥有了多彩斑斓的体会和记忆。
很感谢阅读,它使我慢慢的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活出了自己的精彩,阅读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便利,读书还重要的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不至于漂浮在海量信息的表面呢?
《深阅读——信息暴躁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这两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斋藤孝,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与学、身体轮和交流论。
这本书深入的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即在信息暴躁时代,我们平日会面对各种麻烦,这些犹如河流表面浊水,而人类的思想早已到达极其清澈的程度,犹如底层深处流淌的清流,唯有读书才能使我们掌握“深潜力”,才能帮助我们攫取到地底的清泉。同时,作者还结合实例向我们讲述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
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读书的力量
1、培养独处力,弥补精神的荒芜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干什么?看看地铁上、车站候车室、医院候诊的人,你会发现随处可见低头玩着手机的情景,仿佛手机的世界里有着无限的乐趣。
出于好奇,我就问了几个手机不离手,一有时间就刷新闻、看朋友圈、玩游戏的朋友。我问他们在玩手机的时候内心是否是很快乐的。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很多人都说没有什么乐趣,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而已,有的时候反而会感觉很无聊。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独处变得有意义的?斋藤孝就提出:“阅读是为了愉悦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为什么读书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就像亲身感受作者的经历,与他们产生共鸣,进而联想到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慢慢的,思想就变的富足起来,精神的世界就不在空虚。所以阅读是培养独处力,弥补精神的荒芜的最好方式。
2、增强判断力,更好攫取“清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速度也在加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年,在19世纪中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5年,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来新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
每天我们都会主动或者被动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按理说我们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会比以前更强了,可是很多结果显示我们的能力反而更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互联网上翻看信息,大多时候只能漂浮在海量信息的表面,根本无法深入其中去获取有效的信息。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通过读书。读书可以锻炼我们判断力和决断力,让我们拥有“深潜力”,这样让我们能够深潜到地底深处,从而汲取到埋藏于海量信息潮流下的“精神清泉”。
3、提升意志力,迎接生活的挑战
当我们在面临一些人生的挑战或有难度的事情时,经常会产生自我怀疑或者是退缩的心理,感觉“我不行”“我做不到”。其实很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智力跟不上,而是我们的意志力不够,不敢迎接挑战,不敢离开自己的舒服区。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意志力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因为阅读能够打开我们的眼界,消除我们本身固有的偏见,让我们鼓足勇气去尝试、让我们有毅力去坚持,哪怕是失败了也能够有所收获,也能面对现状。
有时候,书中的某一句格言警句也会激励我们产生新的斗志,我记得自己在高考那年,成绩不好,感觉前途无望,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偶然看见了一句话:“若是每天进步一点,积累起来就是卓越的人生”,从此我就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每天只着眼于眼前,要求自己只进步一小步就可,这样的状态我一直持续到高考前,最后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二、读书的方法
1、设定“固定时间”,培养阅读的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读书也不例外,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读书,而是太忙了,如何才能保持读书习惯的呢?很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设定“固定时间”来读书,让读书融入当日常的生活当中。如在每天早晨起床时的半个小时、晚上入睡前一个小时、等车的十分钟、泡澡的十分钟等。
设定时间可以因人而已,喜欢早起,就设定早上;习惯晚睡,就设定入睡前,总之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刚开始可能是每天坚持十分钟,慢慢的延伸到半个小时;总之设定了时间就要坚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想阅读都难。
2、“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经验
《深阅读》中说,所谓的“转换阅读”就是把一个数学公式“y=f(x)”引入阅读中,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而f就是可以变化的函数。如阅读《论语》,你可以把f视为“小学生”的角度,只是为了背诵名言警句的形式来读,只是为了记住句子;也可以把f换成“成人”的视角来解读,不求背诵,而是把其中的寓意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只是为了能够对当前的生活进行指导,或者可以解释出超出作者的本意都可以。也可以把f作为“评论者”的角度,从书本的价值、意义方面来解读。
这种形式的阅读能够对书的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解释,不仅会产生深刻共鸣,也会增加读书的乐趣。使读过的书正真的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成为自己可用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3、“吐槽阅读”用质疑来加深理解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吐槽阅读”就和这种观点相似,在阅读时,要对书中的信息唱反调,例如“是这样的吗”“这个观点有依据吗”“怎么可能呢”呢?通过这种方式来阅读,就会向读者的大脑传入一种质疑的声音,促使我们不断的思考,让精神状态也是处在不稳定的、活跃的状态,有助于更好记住书中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里所谓的“吐槽”,并非是对作者的恶意攻击或者是无辜的抱怨,而是为了更好激活大脑来进行分析,增加思维的敏感度。
4、“据点阅读”,拓宽阅读的难度
“据点阅读”是指以某本书为契机,扩宽读书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三岁的儿童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先教她背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以此为基础慢慢的再拓展倒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再到宋词元曲等,以增加读书的难度和广度,既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学习内不断的拓展。
同样我们在阅读比较有难度的书籍时,也可以先观看对此有关的书评、文章解读或者是简易版的书籍,等有了一定过得了解后再阅读原著,就会更好的理解。
4、 “输出阅读”,将书化为自身血肉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初看这句话感觉很有同感,仿佛写出了我的心声;原因是什么呢?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阅读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入,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效果是会事倍功半的。
所谓“输出阅读”就在阅读后能否向别人说清楚书中讲述了什么内容,这些观点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的启发和联系。有哪些有效的出处方式呢?做读书笔记,摘抄书中重要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开展读书会,向别人分享读书心得;写书评,总结提炼书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论;进行拆书活动,把书中的某个观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拆解的等。
这种输出式的阅读不仅会增加我们书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学以致用,把书中孤立的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进行串联,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以上从两个方面讲述了读书的意义和读书的方法,从中可出,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一点也不过时,我们需要花点时间进行阅读。正如《深阅读》中提出的,同一个人交谈,就能大致看出对方读过多少书,心理怀着怎样的“森林”。所以行都起来养成读书的习惯吧,因为读书的人生和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读书的人生是永远心怀贤者森林的人生,是不断向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