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前夕我带两岁半的儿子回老家呆了小半月。儿子玩得很开心,尚未耕种的田野任他撒欢,圈里的鸡鸭牛羊任他喂养参观,停放的拖拉机三轮车任他攀爬鼓捣……
现在,他的眼睛和心都只装得下好玩、有趣,沉重的东西需要我来背起,品味,消化。
我从小长在农村,根是农民,读了这么多年书修成个身在其中的局外人,我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记下来,从蛛丝马迹里发现独立的意义,交给孩子。
就从我妈妈说起吧!
妈妈53岁,操劳了一辈子,现在老年斑已赫然趴在她手上,就像她每一根灰白的头发,每一条深褶的皱纹,那里藏着她的担忧、挂心、怨念。
是儿女公婆、孙男娣女让她挂心起怨,是老天爷、地里庄稼、中央政策让她担忧挂心。所有种种唯独没有她自己,她从没有自己。
你看吧!她早晨6点前起床,赶着点儿生火熬粥做菜,忙成一圈,然后包袱把热乎乎的饭菜一兜,一溜小跑着去给上幼儿园的孙子送去。
她到了,孙子一家还没起。就这样五天如一日,终于过到星期六,结果周末比平时还忙。
一家老小八口人等着她做一日三餐,地里的活也等着她干,人情世故还等着她操心……
如果这些事儿这些活把她心里的温良恭俭让熬干了,她就生出抱怨:“这个娟娟(儿媳妇),也不帮我刷个碗,扫扫地!你爸啥都指望我,什么事不说三遍他不动弹……”
我笑她赶上了好时代,忍辱负重把作威作福的婆婆送走了,轮到她做婆婆就当牛做马了。
村里当牛做马的都是她这一辈人。
撇家舍业背井离乡给城里的儿女看孩子的不说,留在村里儿女在身旁的也是不得闲。
邻居大娘给儿子家收拾地,挖掘机挖的半个山头,大块石头要用推车推进坑里,小点的要用大锤砸碎。收拾了一个多月,大娘腰也弯了,腿也拖不动了。
于是她一个多月没去看偏瘫的老父亲,老父亲见了闺女,带着哭腔问:“你累死了没啊?你累死了吗?”
大娘忍着泪答,“没累死啊!这不来看你了……”
这一问一答就像个休止符,预示着以后不再有这样的农民了,勤勤恳恳、安分守己、有私无我的农民要被新农民代替了。
新农民是我们这一代,很大一部分靠求学和打工逃离了农村。这跳农门的叛逃被看作出息,因为身为农民他们看不起自己,靠农民起家的这个国对他们不起。
留在村里的新农民现在几乎全军覆没,科技和互联网把年轻人好逸恶劳的本性发挥到极致,没有人再想着好好种地。
弟妹让我们看左邻右舍怎么在快手上展现自己,苗苗妈洗头后的自拍照,苗苗吃饭穿衣的视频,牛牛妈包饺子开直播,小云婶在她妈祭日上唱了一首《想念妈妈》,开小卖部的大雷每晚更新一首歌,卖凉菜的正峰要当网红,800多一套的直播架都买了……
“哎!你看你看!就是这个老头,人家一晚上能挣六七万!”
听着弟妹的介绍,我看见短视频里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坐在破屋烂墙前拿着话筒唱老男孩……
那是北方农村典型的油条老头,年轻时游手好闲的那种,每个村里怎么也有几个。
“还有这个,粉丝都好几万了!”
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出现在我面前,半老未老的她乱蓬蓬的灰白头发,正操着方言说:“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多给俺红心,俺就是要红心……”
弟妹每天都会带来快手上的新消息,带着艳羡和八卦的口气。她也想一夜成名赚大钱,奈何羞涩又无技可炫,于是开始鼓动爸爸。
2
爸爸54岁,从年轻时就喜欢唱歌。小时候,冬天的早晨我们在他周华健、毛阿敏的歌声里穿上肥厚的棉袄棉裤,成了美好的回忆。
现在夜里三四点,我听见他在牛棚里夜半高歌,降央卓玛,李玲玉,我不知道的歌手他如数家珍。
爸爸立志要当网红,秋后卖了羊要买个可以上快手的手机,弄得我们哭笑不得。爸爸的网红梦是轻松的,受人敬仰的,他想活在别人的赞叹里,想向别人证明他总有一样是行的。
一张看不见的“网”渗透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包括学校。
妈妈和弟妹不止一次抱怨幼儿园什么也学不到,老师不怎么教,实在觉得烦了就给孩子打开电视,老师自己玩手机……
我的小山村是这个社会的掠影,它呈现了种种人生乱象——我们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风潮吹向哪里我们就漂向哪里,不管是物欲的深渊还是精神的海市蜃楼。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成年人所有的不堪最终都会让孩子买单。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看大人玩手机,孩子学会了迷恋;看爸妈依赖父母,孩子没机会懂得独立;看周围人没有自我,随波逐流,孩子也顺流而下,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这样的社会境遇里,怎样让孩子长成一个堂堂正正、人格独立的人?
“哥哥看电视了,溜溜(也)看……”这是两岁半的儿子给我的理由。几乎没有孩子能抵抗电视、手机的诱惑,它们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太有吸引力了。
所以考验大人的时候到了,看我们能不能帮孩子远离网络的虚拟,回归真实的体验和互动。
把他带出屋,带到自然里,人群中,跟这个真实的世界打交道,哪怕是一只蚂蚁,一片树叶,一声问候。
这样真实的互动环境是建构、健全孩子人格的必备条件,尤其在六岁以前。
平时生活里,引导孩子感受到手机只是个沟通工具,为我所用,而已。我们不沉迷,孩子自然疏离。
本来我们想培养孩子,到头来却发现拯救了自己,远离手机,让自己对这世界更有感受力,让自己更富有。
此外,还有一力可借,就是书籍。和孩子一起用书籍填补精神空虚,滋养人格独立。
有太多好书可读,经典小说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普,可以自由自在读书的年纪,一定帮孩子打开一扇门,恰巧还能照亮自己。
还可以帮孩子发展一个爱好,音乐、绘画、手工、运动等等都好,有所爱的事情是幸福。
我上面说的都是方法、工具,最后要回归到爱里。足够爱,好好爱,我们就愿意更好,和孩子一起,不论在怎样的现实里。
我的小山村回不去了,也许农村的美好只存在于曹文轩、沈从文、胡兰成他们笔下了。
沈从文一生都在追求独立,所以他创造了美好,孩子们也可以,让我们助他一臂之力,加油!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北师大教育学硕士,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相信最美的养育是静静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