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带孩子们到小区游乐场玩,碰到了许久不见的一个邻居,好像是去年在市中心又买了一套房,搬那边去住了。隔了几个月不见,再次见面的时候,居然已经生完二胎,宝宝都三个多月了。
这位邻居是高校的体育老师,丈夫是一名军人吧,一直在部队,好像都没有见过他。他们的儿子天天比小凡小一岁,之前一直不会说话,只会含糊不清地叫“妈妈”,原来以为是遗传说话晚,因为他爸爸小时候就是两岁多才会说话的,也没太在意,直到天天两岁半了,还是不会说话,才引起家人的重视。带去医院全面检查了之后,才知道天天不会说话的原因是因为他听不见,先天性的耳聋。
这个消息对邻居家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按理说,新生儿在医院时都有做听力筛查的,先天性耳聋在出生时就应该能查出来。他们是回老家生的天天,不知道是当时医院没做这项筛查,还是做得不认真,居然没查出这个问题。后来又因为家人的疏忽,耽误了那么长时间,1-2岁学说话的关键时期都被错过了。如果再不进行治疗,可能孩子这辈子就不会说话了。
后来邻居家筹了三十多万给天天植入了人工耳蜗,天天能听见了,但是要教会他说话,恢复语言能力,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邻居很用心地陪伴儿子,每天不停地跟他说话,一字一句慢慢说。高校体育老师不用坐班,有课就去上,没课就回家陪着天天,训练他说好,每周带他去广州的特殊学校训练,申请上聋哑特殊教育幼儿园。
在邻居的努力下,天天从刚开始含含糊糊地叫“妈妈”,慢慢地会磕磕巴巴,语调怪异地,一个一个字表达一些东西,后来能讲出一句完整的话了,只是讲得不太利索,像机器人说话似的,一字一顿,生硬而没有感情。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现在天天四岁半了,昨天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和小凡一起玩,说话已经说得很好了,流利顺畅,和正常的孩子几乎没有区别。只是他两个耳朵外面挂着的东西,提示着人们,他和其他孩子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努力,付出终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