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深圳的华美术馆观展,遇到一个有趣的体验。
展览是当代艺术大师缪晓春的《01 变量循环:缪晓春 2006-2018》,展品的尺幅普遍很大,除绘画外还有影像、动画、雕塑等,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同一主题,形成互文,颇具震撼感。观赏完一楼的艺术品后,我走进馆内的垂直电梯,准备上楼继续看。
电梯门关闭,里面就我一个人。忽然,我感到耳边回荡起忽高忽低的飘渺人声:“You may go there……You may go there……You will go there……You will go there……You must go there……You must go there……You have no choice to go there……You have no choice to go there……”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二楼展览厅播放的艺术视频传进来的声音。出了电梯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声音被关在电梯里面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应该是与电梯空间结合呈现的一个艺术作品。
这个发现相当有趣,我忍不住又按开了电梯,重新体验了一回。电梯里没有任何视觉上的设计或提示,人声在密闭的空间中回荡出一种舞台剧般的奇幻效果,让我想起了上海麦金侬酒店里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我抬头四望,确认声音是从电梯顶传出来的。目光与电梯摄像头相对的时候,忽然想到:摄像头会不会把观众的反应全部都录了下来,作为这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呢?镜头下的人都有什么状态呢?疑惑,好奇,恐惧,惊讶,还有茫然不觉?想到这里,我不禁朝摄像头笑了笑。
接下来,我在电梯内外找了找,也没见到任何介绍或说明,无法判断这个是缪晓春个展的其中一个艺术设置,还是别的。电梯里的人声时而喃喃独语,时而众口齐声,语焉不详的“…go there”带着一种朦胧的宿命论和启示感,既契合电梯这个场域,又让人想起了经典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也是艺术史上的永恒命题。
据说,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与电梯相关的梦境。有的是失控上升,冲破楼顶,飞向天际;有的是一直下降,深入到不敢想象之地。这说明,电梯这个意象早已根植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仿佛它真的可以带着我们去到命运尽头,面对终极存在。这么一想,把电梯做成一个艺术场域,真是再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