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王立群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系列节目中,说卓文君是勇于付出的奇女子,司马相如是人财双收的受益者。
观点1:司马相先劫色,后劫财,人财双收。
屌丝文艺青年司马相如通过包装自己,在宴会上弹琴献艺,成功追到全国首富的女儿卓文君,两人连夜私奔。可是,司马相如家徒四壁,贫困潦倒,无法维持两人生计,文君提议回老家做买卖营生。于是两人在首富卓王孙家附近开了家小酒馆。卓王孙大怒,又无奈,还是承认了这段恋情,给女儿童仆100人,钱100万,改善了两人的生活。
(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介绍他们相识相恋相守的经历,《屌丝文青男如何撩到白富美?(千古CP:司马相如Vs卓文君)》欢迎查阅)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美好。司马相如追到卓文君,是“先劫色,后劫财。”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为的是什么?
《史记》和《汉书》没有关于卓文君长相的记载。据《西京杂记》记载,卓文君是个大美女。假如卓文君是丑女,司马相费尽心思追求这个全国首富的丑女儿,就一定是图财,就一定是个大阴谋家。
现在卓文君是大美女,司马相如到底是爱她的才貌还是爱她的钱财呢?在一定程度上,司马相如肯定是有“图财”的嫌疑。
司马相如明知卓文君是豪门千金,自己根本养不起,为什么还主动挑逗?
当两人私奔回到成都时,日子过不下去,司马相如为什么不主动想解决办法?等文君提出回临邛老家,他立即顺水推舟的“同意”?是在等卓文君的这个决定么?
观点2:司马相如是“三不”男,不解释,不提议,不在乎。
王立群先生认为,司马相如下决心追求文君,是因为他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确定自己可以赢。
第一,司马相如明知卓王孙是全国首富。
第二,司马相如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县令王吉一起合谋,就是为了取得卓文君的爱慕。
第三,司马相如明知自己家徒四壁,无法养活万金小姐。
第四,司马相如确定文君吃不了苦,肯定会向家里求助。
第五,司马相如确定卓王孙心疼女儿,肯定会资助他们。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史记》是用曲笔来表现司马相如的人财双收。
《史记》记载,两人回到成都后,生活拮据,想喝酒都买不起。卓文君只能典押自己的裘皮大衣,来换酒喝,喝完伤心痛哭。此时,司马相如不解释,不提议,不在乎。
卓文君已经开始清醒了。她提出回临邛做买卖的建议,司马相如马上赞同。相如写过名满天下的《子虚赋》,是个读圣贤书的人,竟然能放下架子,在酒馆里干佣人的粗活。这种放下身段的积极配合,让卓文君心凉。
此时的文君面临2种选择:
1、揭穿,分手。可是文君用情更深,她割舍不下这段感情。
2、隐瞒,成全。文君决定回临邛,屈尊降贵,当垆卖酒,其实是一种宽恕和原谅。
观点3:卓文君勇于维护自己的婚姻,不放任,不放弃,是千古奇女子。
后来,汉武帝下令召司马相如进京,相如赢得了人生的重要机遇,而文君却面临婚姻的重大威胁。
关键时刻,卓文君做出了两个决定:
第一,在事业上支持司马相如,使他成为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第二,在经济上支持司马相如。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为司马相如在官场赢得了“不慕官位”的好名声。
根据民间传说,后来司马相如喜新厌旧,想要纳妾。才女卓文君写了一首《白头吟》(最著名的一句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和一首数字诗(从一写到万,再从万写到一),最终感动了司马相如,挽回了感情。
王立群先生认为,这首《白头吟》绝对不是卓文君写的,理由很简单,西汉时期是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诗的。而那首数字诗是明显的元杂曲风格,也肯定不可能是卓文君写的。但这几首诗用来表达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感情,是再合适不过的。
对应司马相如的“三不”(不解释,不提议,不在乎),卓文君也有“二不”,不放任,不放弃。文君是一个非常有原则性的人,要钱可以,要出名可以,要做官可以,要破坏家庭就不可以。她的自尊自重自爱,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罕见的。民间传说中美化了卓文君这位奇女子,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美的光辉。
更多历史类文章,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