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环境有关,毕业生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他们的自我认知尚未完全成型。
有两个原因,无外乎都跟“稳定”相关。
一是没有特别明确的人生目标,被父母、老师和疫情“教化”,告诉你体制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抗风险”;
二是现在的舆论宣导,体制内可以保证你稳定的五险一金和工作时间,而8小时外你是自由的,可以做“任何你喜欢/赚钱的副业”。
职业规划从来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每一个选择不是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失去了什么,需要你进行深度思考、独立判断。
现在体制内绝对不等于老辈说法“一张报纸,一杯茶,就是一天”,例如部分岗位也涉及新媒体,追热点想标题加班不亚于互联网;还有走在农村抗疫前线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稳定要辩证的看。如果工作确实可以保证朝九晚五/晚六,没有经常性加班和出差压力,体制内也可以如社会舆论宣导的,给你的人生托个底,你有更多斜杠的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陷入被动状态。
优质的体制内岗位,也是很多人冲破头去争取的,能够让你接触到更多的人脉和资源,这跟你在企业大厂里没有区别,只是人脉画像不太相似。但是你有可能会因此担当更多的重任,获取比企业更快的信息差,有可能是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最后,一个观点。无论在体制内外,有自己独特、有辨识度、无法替代的usp,才是“获得稳定”的真正底层逻辑。因为最后验证你的溢价能力的,不是你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而是一整个未来的趋势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