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经典 传承文化
亲子共读《论语》124/366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开始没有地位的乡下人;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春秋末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不同,有了贵族、平民和乡下人的区分。孔子早年的弟子大多是乡下人,他们先跟孔子学习礼乐,学成之后才去当官的,这叫“先进”。孔子后期的弟子本来就属于贵族阶层,他们先当了官,后来才跟孔子学习礼乐,这叫“后进”。孔子的用人标准则是主张选择前者。
首先,出身于下层的人虽然面临着困难的生活条件,却能坚持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足见其志向远大、情操高洁。这样的人如果有机会当政,他们必然能够用心实践礼乐、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由于出身于社会下层,这些人比较了解广大民众的情况,入仕后又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情况。所以,他们对国家现状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这种优势使他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确定治理方式时,有更周全的考虑,能顾及各方面的利益,不至于有大的偏颇和失误。
出身显贵的“后进”,由于祖先的庇护,轻易取得了高官厚禄。他们开始并没有学习礼乐的动力。学习礼乐也往往是处于入仕以后任职和社交的需要。所以他们对礼乐的了解多半只触及皮毛,缺乏真正的礼乐精神。
所以,在选择官用人才方面,孔子更注重那些个性质朴、出身低微、努力上进的人,这样的用人标准,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