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罪者》原名《无罪谋杀》,在喜马拉雅上,享有6亿播放量,3亿阅读量的数据,被成为是喜马拉雅上悬疑类的冠军作品。作者以此一战成名,成为了一位创新式悬疑作家。
书的封面仿若烟雾散开,令我想起了在书的尾声中,描写的一段杜志勋的一段话“杜志勋掏出一根烟叼上,点燃,吞吐,蓝色的烟雾在眼前弥漫”,这不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么?烟雾随着人的呼吸而逐渐散开,原本模糊的视线,随着烟气的扩散而逐渐清晰……如同,这故事中的悬案,随着主角抽丝剥茧的探索,而变得明晰。
故事中第一位的出场人物便是丁潜,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作者对他的描述满是溢美之词,故事也更多的通过他的思考和行动而展开,本能的以为他会是主角。但是在看到这么一段描写,再联系封面的设计,猜测被完全推翻。杜志勋,这个特殊案件调查组的队长,才应该是主角,在书的结束处,也证实了我这个看法,丁潜同样也只是一个特殊案件调查组的成员,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特殊探员,或许还是下一个案件的受害者之一。
封面左上角还有一句话“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要试图猜测真相”,这与福尔摩斯那句话“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次的凶案从3月就开始了,间隔3个月又开始了下一个凶杀,将两案合并处理并不意外,而随着故事的深入,谁也想不到案件的起源有十年之久,谁也想不到,为了复仇,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回来后,绽开的恶之花是多么的令人恐惧。从一开始的安强,到后来的蔡凤琴,再到吴宏胜,直至吴芸,每次都以为是最后一刻,却又在临门一脚处峰回路转。
一直以为“食人魔”是因为凶案设计的必然过程,只有如此才能让人恐惧,让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身败名裂,却不想,这是无奈之举,凶手出现在任何人面前都会毫不意外的引入注目,只有被啃食之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出现在人前。
丧尸的出现,是吴芸躺了六年的期待,她怨恨自己曾经的纯善,希望自己如丧尸一般,无情残酷麻木,希望自己和丧尸一样,不死,恐怖,充满力量,这样,才不会受到伪善和趋炎附势者的伤害。
《食罪者》一书,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故事,特殊案件调查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为我们所熟悉。但同时却并不为我们而喜爱。丁潜自以为是,杜志勋咄咄逼人,郭蓉蓉冲动直白……并不像是一个完成的警察调查组。但在书的下半段,他们虽然针锋相对,却在一步步的承认对方的能力,认可对方实力,或许这还是一个不完美的整体,但我相信随着案件的发生,他们能在案件中一步步的磨合,成为一个整体,成为警队一支出色的队伍。
而案件,就像队长说的“每一件案子都是一幕人间悲剧。他不是话剧,不是宣传片,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篡改它的真相”,每一个案子都不会是没有缘由的,他只不过都是凶手在无处宣泄,无路可走时选择的一条错误的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