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持续做同样的事,任何人都会对单调感到厌烦,因此人们常常会开始找借口,或因突然找不到意义而放弃这件事。日本大学毕业生春天毕业后进入新公司工作不久,会马上就出现“五月病”,也有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一份工作却在第三年突然想辞职,一成不变就是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
培养习惯也是一样,在倦怠期中花点巧思添加变化的话,便能够有效度过这段时期。
持续重复的做一件事,很容易引发厌烦、枯燥、乏味的情绪,去想一想,自己一直想做的那些事。
例如. 持续的找拆页写便签这件事,每次刚开始的时候,激情满满,立志要在多长时间内过完3级,可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变的断断续续,然后就慢慢的归于平静。还有类似于运动,办好了健身卡,发誓一周要去个3、4次,坚持了没几天,就觉得下班回家已经很累了,还要去健身,在家刷手机不香吗,然后就又是没有然后了。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要养成一项习惯,就得要耐的住寂寞,要能够反复持续的坚持,这样才能够“习惯成自然”,让习惯慢慢融汇进自己的骨子里,习惯养成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
再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当初我开始跑步的时候,我就认为,得要持续的坚持跑下去,无论多么不情愿,都得坚持下去。每次跑步,都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距离,同样的路线。很快,内心就开始产生焦躁的情绪,无聊、乏味,不想跑了,然后,就是自己对自己说,坚持,一定要坚持。
然而这样的状态下,却产生了逆反的情绪,越发的不想跑,不想继续下去了。所以,08年的跑步养成,10年的跑步养成,都是没有持续多久,就在然而然的,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13年,第三次跑步养成,同样的,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对于同样的行动开始产生了焦躁和乏味,不过我开始了一些变化的尝试,当然,那个时候,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正对应了习惯养成中的“添加变化”的关键点。
◆时间变化
平时一直都是夜跑,因为晚上的时间比较可控;因为工作会有出差,所以,开始尝试开始晨跑,周末选择下午跑,不再让跑步的时间一成不变;
◆地点变化
因为简单,所以跑步路线就是围着自己家附近的几个小区,绕圈跑,一圈3.5公里;后来自己开始尝试着逆时针跑,试着跑中环,试着到东体跑世博大道,让路线更有新鲜感;
◆模式变化
•过去一直自己一个人跑,后来开始尝试着加入跑团,一群人开始跑;
•尝试参加一些跑步赛事,通过仪式感和成就感,激励自己;
•参加一些趣味跑,例如跑图;
这里,有小伙伴对裘叔提出了问题,添加变化是不是就这3种模式呢?并不是,这3个点只是我给到大家的参考,添加变化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过去一成不变的那种固化或僵化模式,增添新鲜感,给到你持续的动力。
但是问题又来了,小伙伴说,前些日子裘叔你不是说要行为模式化吗?为什么现在又要说添加变化,这岂不是有些自相矛盾了?
这里需要明确一下,之所以之前会要求大家做到行为模式化,是因为在习惯早期,尚未养成习惯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忘记行动,通过行为模式化的方式,同样的时间、地点、模式,让自己养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行动,自然而然的行动。
但是到了后期,我们通过行为模式化,已经能够持续行动的时候,关键的核心点就发生变化了。这时的主要矛盾,就是行动中的枯燥和乏味,对行动所产生的阻碍,所以需要我们通过添加变化,来增添行动的新鲜感,让行动持续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