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这东西真是妙不可言,今天在继续阅读因放假而被耽误《水浒传》。插入一个题外话,对于四大名著,我认为最可读的是《红楼梦》和《水浒传》两部。
言归正传,《水浒传》给我的最大感觉之一是妙语连珠。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蛇无头而不行。
兵临告急,必须死敌。
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虽无炮龙烹凤,端的是肉山酒海。 ……
在如此比比皆是的选项中,我却没有立刻产生去与人分享之欲望。而,当眼睛瞟到心猿意马一词时,我不得不说我是认识它,因为它经常性地被我挂在嘴上,浸在笔墨中。难道就是这般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使我不自觉地将它放到百度的搜索框中?
可幸可庆!我不经意地一点,却让我发现令自己可乐的事情。
我看到一位网友发的小文章,其中写到其老师用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来趣解这个成语。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而二师兄、三师弟也分别都是神仙、妖怪本质,身怀绝技,更消说飞行的本领。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些徒弟带其师父在天上飞过这十万八千里,而要让经历这九九八十一难呢?一个很大众的回答是——只有这样才能取到真经。
的确,“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梅花香自古寒来”的道理我们耳熟能详。只有经历过苦难而取得的收获才可以叫正果。
但是,我们倒也可以这样思考,即唐僧根本就是一个人去取经,而其他人物都只是他心外之物。没有孙悟空,没有猪八戒,没有沙悟净,也没有白龙马,所有都是他心理的种种象征。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成语“心猿意马”。由此,我们可以说,孙悟空是唐僧的心。借孙悟空去表示人心的特征,可谓是奇妙至极。就说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你没发现它会攀缘吗?——看到这个事,想到那个事,看到那个事,就想到那个事,越攀越远,这就是我们心的特征,所以我们的心就会72变,我们的心会一个翻筋斗就可以十万八千里,所以所有孙悟空的本领,就是我们普通人一个不受约束的心的显现,它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能力巨大,破坏力最强。(古时人们以为心是思考、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说完了“心猿”,接着就来看看“意马”。这里自然对应的是白龙马啦!它作为唐僧的坐骑,如果将它看成是唐僧心的特征,那么白龙马也代表着意志——不管千山万水、豺狼虎豹、其他人去与不去,唐僧他都会去。
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西游记》这样的解释,不得不说新颖、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