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思维》告诉我们,随着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肢体的功能已经逐步被外包,比如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手机是我们感官的延伸,甚至人工智能也在逐步代替我们的逻辑、数学、分析等能力。而为了应对未来,我们需要培养更讲究想象、创造的能力。比如设计审美、讲故事等,将具备更高的价值,而且很难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这表明,在物质宽裕、科技发达、人工智能的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左脑思维的重要性日渐减弱,右脑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的局面。如何用视觉化呈现孩子的学习过程,并融入孩子的设计思维是我们今天的探讨话题。
学校考试一直是以卷面的形式进行。考完瞬间大多学生觉得全身放松,缺少学完后的成就感。因为这种形式并不会将学过的内容,进行视觉化的呈现,没有“形式感”、“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对奖状、奖牌、尤其是自己付出努力DIY制作的物品特别有成就感、哪怕做工再怎么不好,大多数人也会保留相当一段时间?因为它可视化地呈现了我们学习的过程。
这种呈现非单纯指最终结果,而是体现在过程中。在课堂、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把学习过程用有形物体进行记录。
先以我组织的尤克里里结业过程为例,其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设计徽标:花一节课时间,让每组学生精心设计代表自己小组的徽标。
第二:自主测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擅长来自主选择弹奏的曲目,并互相学习、交流。所有人均参与评分、并自愿担任主持人、统分员、策划主席等角色,配以胸牌。其中策划主席负责设计整场测评的流程安排。
最终会根据每位学生弹奏的情况,师生共同选出得票数最高的三名学生,获得象征金、银、铜的纸质奖状、其余学生获得参与奖状。
第三:互赠仪式。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证书(根据不同组别粘贴学生设计的徽标)、奖品(通常是让学生随机挑选不同色的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
而学生也需要给到老师“奖励”。书面奖励就是课堂寄语、“物质”奖励就是让每个学生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来制作手工纪念品赠予老师。
这种结业过程,体现尊重差异化的理念,并促进彼此共同学习、合作的氛围。而且互赠仪式中,也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因为要求“当场”而不是提前准备,所以大家一起热火朝天的制作过程非常带劲。成品有折纸类的,比如纸飞机、纸青蛙;也有小玩意类的,比如自制书签、签名卡片;还有绘画作品、剪纸画、纸建筑等等。
最终,学生把毕业证书、奖品、勋章、勋章展示栏、课堂评语纸、阶段测评奖状、以及课堂中的各种思维导图、笔记、小组蓝图一起并入文件夹,制作成《尤克里里学期大成就》。
老师把学生们的课堂寄语、奖励照片归入学习档案。师生彼此因在物质、精神上的双重付出,而拥有更多成就感。把学期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赋予呈现感、仪式感,并融入自主设计,很好地诠释了可视化学习过程的理念。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案例:
在美国的一所创新初中——John Glenn Middle School,那里的学生不考试、不背诵,而是把学习成果都变成一件件“产品”。
典型特点就是,教室墙面五彩斑斓、几乎没有空白,遍布学生作品——思维导图、学术论文、摄影绘画、自制海报……
教室成为孩子们成长展示的舞台,信息、知识共享的载体、
音乐课,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作品,同时基本上每两周就会有一个教授、作曲家来进行宣讲。学校还会开设很多不同的音乐主题,比如舞台剧、编曲作词、音乐历史、电影音乐等等。每次课程结束学生都有剧本、编曲、观后感等作品。
英语课,孩子们正在用木偶剧的形式在表演童话。每一组学生轮流在展板后面表演,用课前制作的角色图像贴在竹竿上手动辅以台词来演示,师生共同给台上演员打分。课后将木偶和剧本布置在教室里,成为英语阅读课后的“产品”。
地理课教室内悬挂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立体作品,均为学生设计。比如地理教师悬挂着学生自制地球仪、手绘各国、大洲版图。
劳工课上充斥着学生制作的形状不一、风格迥异的房屋、车辆、人偶模型。纯手工打磨,但也不粗枝大叶。一切应有尽有,比如房屋模型内的卧室、客厅、花园……
历史课上,也用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用场景模型展现原始部落的生活;在讲到古罗马灌水系统的时候,也会要求学生们用纸做出仿制模型。
这种办学模式,颠覆了以考分为目标的传统方式。不再以表面成绩,来区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重视激发兴趣、深入理解后的应用层面,为了输出、应用而学。它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变化,最根本的是带来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设计、审美能力的提升。
我们知道,当我们为写作、分享、演讲、教别人等为目的来倒逼自己输入时的学习效率会很高。所以,当孩子们将知识变成一个个的产品时,思维通道和创意头脑得到彻底激活。从静态的死记硬背、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到达动态的、产品设计师思维的高度。
鼓励孩子写故事,也是将所学知识用产品化呈现的好办法。我课堂中的不少环节体现这种理念。比如思维导图最后就是把最外圈三个最喜欢的词语组成一则故事;圆梦彩绘也通过最终融汇每位组员添砖加瓦的小组蓝图来描绘梦想故事;关联词游戏也要求用随机抽到的词语串起来写一篇故事。具体参见《如何用游戏形式唤醒孩子的创意思维》。
在我念小学时,因为喜欢看故事,所以父母鼓励我用本子写幽默侦探小说,共厚厚三大本。那时每次只要写作的时候就会获得“心流”,沉浸其中。至今保留完好,有时翻阅,情不自禁会笑出声。
而写故事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孩子把学过的、看过的内容用一句话提炼、把学过的知识教给父母、或总结出一道应用题、用画画形式呈现等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知识提炼能力。
不必拿一张纸、一支笔规规矩矩地要求孩子边看边写。而是鼓励随意尝试,这样因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会萌生更多的创意。我们不难理解,有时坐下来认真思考,不一定会突发奇想。而在吃饭、休息、洗澡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说不定会灵感乍现,此时需要用笔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父母陪孩子互动玩游戏、发明新玩法、自制游戏也是好主意。比如我曾因看百科全书,对恐龙知识特别的感兴趣而设计过“恐龙棋”。
制定规则、设计棋盘、制作棋子、忙得不亦乐乎。罗列了各式各样的恐龙,参考军棋、斗兽棋、跳棋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恐龙属性、相克的游戏规则,迅猛龙、腕龙、剑龙、翼龙……记忆犹新。
当下,知识经济风起,为知识买单正流行。如果将知识产品化的理念引用到课堂、家庭教育环境中,可以用输出成就感来促进孩子更好地吸收输入的内容。
以终为始,让孩子享受视觉化呈现、输出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将学习过程一一记录、日久回味;更可以提升孩子的创意思维、设计师思维、拥有更多成就感。让我们共同为精进少儿教育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