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需要8分钟
最近和从事IT行业的朋友聊天,学到一个新名词“向下兼容”。我就问他词的意思,他告诉我这是他们搞程序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说高版本程序软件能够顺利处理低版本程序的数据。其实放在人际关系上,就很好理解,一个优秀的人总能给其他人带来相处时的愉快和舒服。把优越感和体面留给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便是一份涵养。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人与人之间何尝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巴音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面对领导的苛责,他习惯了拿高水准要求手下每一个员工,不允许他们犯错。有一天公司需要考察每一个员工对上级的评价,改善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很多员工对巴音的评价是不近人情。
小艾交往了一个大她5岁的男友,她喜欢耍小脾气,一生气就提“分手”;男友出去吃什么都是小艾来决定,总能迁就小艾身上的坏毛病,经常讨论问题也是喜欢在一旁聆听她说的。这段关系结束于小艾大学毕业后。多年以后,小艾问道这个曾经特别爱她的男友:“如果当初我能照顾你的心情,你还会和我分手吗?”
高三了,终于可以摆脱那个讨厌的老师。阿亮拿着一道啃了几天的函数题,站在班主任办公室门口犹豫不决。鼓足了勇气,厚着脸皮来到老师的座位,发现他还是不在。回家路上,他浏览着昨天老师发给自己的信息,上面写着:
“你的信息我看到了,但我必须马上回吗?一天忙得不可开交,我到时候会公布答案的,老师不可能一天24小时候着你。”
来自小县城的淑梅,从小没有学过什么特长班,好不容易考到大城市的学校。来到这座城,她被这的繁华吸引,心里许下愿望——将来可以扎根于此。同寝舍友从来没有因为她是一个外地人嘲笑她,也从来不把她的平平无奇挂在嘴边。四年来,她们成为一生的诤友。
在今天复杂的社会网看来,“向下兼容”变成了利用他人的伪善,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真诚很难做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包容也随之消逝。
这一切的背后同样来自底层逻辑的仰望,有人会说一个情商高,阅历丰富的人,很多事情都能看开,他有所包容,甚至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他比那些人层次高。
然而就是这种层次和视野的差别,让我们习惯别人的“向下兼容”,希望倍受关照,能被理解。这个人能理解你,懂你,包容你,就好像感觉到一种“温暖”,遇到久别的知己,相处起来就很舒服。反之,当你们因为某个观点开始发生争吵,彼此产生“怎么对方不理解我的想法?”,相处过程中多少不顺。
一段成熟平等的人际关系需要双方达成一个共识点,我们得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对一段关系的发展是有期待,再找到契合的方面时也不必操之过急。
我们不必时时刻刻成为温暖他人的“小太阳”,那些“向下兼容”的人有时活得也很累,偶尔卸下保护色,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豁然开朗。
不被他人理解又怎么样?还是李白那句诗说得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