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可以说不仅是语文的大家,他更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摆渡人。我受其影响很深,对其也是顶礼膜拜的。学校也是魏书生思想的示范校,应该说在社会上也是有口皆碑的。但坐在这里这么久,虽然总是默默地念着“静能生慧”,但始终没有大的体悟。
静能生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原来总是认为:慧即智,智即慧。可细悟起来,这“慧 ”和“智”是不同的,慧生智。
“慧”由“彗”和“心”两部分构成,而“彗”本身是会意字,“彗”的上部是扫帚形,下面在古文字中是表示手的“又”字,合起来表示以手持扫帚,“彗”下面再加上心字,意思就是手持扫帚将心上的一切尘垢、杂念全部清理干净,从而心静如水,明明白白,一目了然,这就是慧,也就是佛学上的般若慧,有了达义。
那么什么又是“静”呢?
“静”从“青”从“争”。清而无争谓之静。又言,清净谓之静。青是天空、绿草的颜色。
所以说做到“静”,就要无争,将自己立于天地之间,心中只有天空之蓝,芳草之绿,继而无蓝无绿无色。如此才能做到“般若慧”。
“慧能生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所以坐在办公室应常念:静,静者有声即无声,慧者有形则无形,则大智。
末了,又想起诸葛亮的《诫子书》来,读之,品之,思之,得之。
2009-12-23
附: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