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介绍了朱元璋两个强大的邻居,这可不是说说就完了,说完了就该开打了。
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在这期间朱元璋的一个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就想与张士诚谈和,当然失败了。谈不拢,那就只能打了。
尽管两军人数有差,可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常遇春这样一名猛将在,张士诚只能是一败涂地。
在击败张士诚后,朱元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上,但是他知道他的对手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的陈友谅。决战陈友谅的时刻终于到了。
在这段时间,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让他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一是筑城墙、广积粮,缓称王,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力。另一个则是先对付较强的陈友谅而不是较弱的张士诚。
为什么?因为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进攻陈友谅,张士诚肯定不会出兵相助;而要是对张士诚出兵,陈友谅一定会来帮忙,那最终的胜负就难说了。
能有如此分析,朱元璋不胜利还有谁能胜利!
当然打仗也不是说打就打,毕竟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又有强大的水军,而朱元璋在下游,拿渔船去和战船决战,无异于自杀。
可是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后,活埋三千俘虏,又偏偏留了几个活口去给陈友谅带话。这下可惹恼了陈友谅。
陈友谅真的愤怒了,后果真的很严重。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强大的战船向应天出发。而陈友谅打仗又不按常理出牌,率意而为,想打哪里打哪里,等到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军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
而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更是轻松的被攻破,这下应天是真的赤裸裸的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了。
难道老天都要放弃朱元璋了吗?
此时,一个叫刘基的人给了朱元璋勇气,这个刚刚到自己手下干活的书生尚有与城共存亡的勇气,他又怎能畏惧!
朱元璋再度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决定用计让陈友谅在龙湾上岸。
可是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必定走水路,他又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站呢?
朱元璋说这就要靠康茂才了,康茂才又是何许人也?
沉迷于喜悦中的陈友谅一步一步踏进朱元璋的圈套,来到了康茂才所说的江东桥,他惊奇的发现这不是康茂才说的木桥,而是石桥!(石桥是朱元璋命人临时造的)中计了!
可是什么也没发生,而此时他得到消息,自己的弟弟陈友仁在龙湾登陆,并击败了驻守那里的军队,在等大军的到来。于是,陈友谅命船队在龙湾上岸,一切很顺利。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时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就是朱元璋。确定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朱元璋一声令下,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带领下对汉军展开攻击。早已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而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
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这次的损失只是九牛一毛。陈友谅制造了新的战船,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上下层的隔音效果甚好,更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裹着铁皮,可谓是当时的航空母舰。
在几次水站战胜朱元璋后,陈友谅更迷信武器的威力,却忽略了人心。陈友谅为了能够控制天完国,杀害了把他当兄弟看的赵普胜,在人们心中成了背信弃义的人。在他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告诉他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但这一次,陈友谅没有贸然出动,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的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破城,他们就完了。刘福通只能向朱元璋求助,出去各方面考虑,朱元璋出兵援助,却带回了韩林儿这个累赘
但是张士诚并没有放弃,小部队不停地骚扰朱元璋的的大军。朱元璋对此十分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进攻庐州。
却不知陈友谅就在这里等着他。
你以为陈友谅会直接攻打应天,杀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陈友谅的性格决定了他选择攻打洪都。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此时守着洪都的是个只知道寻欢作乐的朱文正,这样的人哪里守得住城,怎能对抗得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可是现实很快打了陈友谅一个耳光,双方僵持一个月,一个进不去城,一个出不了城,尽管兵力悬殊至极,朱文正还是死守洪都,可见他也并不只是个纨绔子弟。
一个月后,朱文正才像朱元璋发出援救,而这也意味着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成王败寇,在此一战!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了。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才发现朱元璋的战船太小了,在陈友谅的战船前,简直就像玩具。可这个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请期待下一次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