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成长,只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体系的构建呢?

L牵着蜗牛去散步  IP属地: 澳门
0.37字数 1,568
共读第940天

每天早上6:00,我们一起用声音唤醒一整天的好心情,在阅读中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今天我们开启的是《认知觉醒》这本书第四章学习力、第四节---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的共读。

01

那什么是“个人认知体系”?它和学习力是怎样的关系?

这个还要从“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开始说起。

在人的特性中,都有慕强的因子存在,相信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所以我们学习那些有成果的人的行为、做法、思考模式等,希望能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成长自己,让自己得到快速提升。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好方法。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问题在大多数的人生里还是会重复上演。

怎么会这样呢?

作者告诉我们:“知识”和“认知”是不同的。

只有当知识能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那些有效的、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才是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的。

我们参照或照搬别人的知识体系,也别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一句话:“每个人因缘不同:出生地点不同、出生时间不同、家庭背景家庭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生经历人生阅历不同......

所有的这些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结果呈现的不同。

所以我们免不了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只在果上比,要学会想要相同的果,那便从此刻起,种下相同或类似的因。

保持觉察,回归自己。”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02

那有了上面关于知识和认知之间不同之处的理解,到底该怎么做是最有利的呢?---只学让自己有触动的。

拿读书方法来举例。

你是那个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做思维导图的人吗?

我是。

因为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掌握别人的知识体系,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而实际上呢?

当时觉得有触动的点还挺多,好像能用来指导生活的地方也不少。却往往在合上书本几天之后,什么都想不起来。

不能说这种方法无效,它在积累知识方面还是有些作用的,但是在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方面,就贡献甚微了。

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

书读完之后,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

只要是它真正触动我,并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就值了。至于其它的内容,忘了就忘了。

作者的这个方法其实不是第一次听,但只有今天,才真正的引起我的重视。

大概是书中作者用了笔墨把它的底层逻辑讲的很清楚的原因吧。

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更紧密。

当那些有触动的碎片,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

所以,关注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有触动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点吧,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流,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

在这里,作者也推荐给大家一个工具:每日反思

也就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从描述经过、分析原因、改进措施3点进行复盘。

相信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我们都会偶遇那个闪亮的自己。

03

当然,仅有触动还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触动都是有效的。

当触动产生时,我们还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同样,作者也给了我们3个方面做参考。

1. 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知识、道理、事情解释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得懂。

2.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比如,在读书时,别忽视头脑中一闪而过的那些想法。

3. 在生活中能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不仅是认知上的强者,也成为行动上的巨人,真正的发生改变。

其实,我们只需牢记一点:所谓的成长,就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人点赞
L牵着蜗牛去散步  全职宝妈,家有俩娃<br><br> 育儿先育己,学习并践行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br><...
总资产157共写了33.0W字获得117个赞共73个粉丝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