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什么是能力三核?
二.好不容易炼出来的专业浪费了怎么办?
三. 3种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内职业生涯 Vs 外职业生涯
五. 贫富由什么决定?
六:成功可以复制,可没法粘贴啊
一.什么是能力三核?
知识—技能—才干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人都是在逼迫的环境中成长的,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渐变成才干 .9年的义务制教育,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英文就从没好过,记得小时候,家里就给请了私教(老外),那个时候我对英文没什么兴趣,再加上可能在学校的成绩也不是特别的好,外面再补习英文,课后“任务繁重”,上完了课心里也是有一种抵触性,不愿意去读文章,背单词,写句子,没兴趣嘛。那个时候,英文简直就是一个恶魔,看到就心烦。可能因为学起来比较费劲,学完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最后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反正不走心。到了初中,勉勉强强还能应付一下,再到高中,语法,作文,听力呀,ABCD选择题,阅读看不懂题目就是把问号“?”改成了句号“ 。” 顺带把题目抄一遍,选择题看不懂内容,就连蒙带猜 丢骰子,选到哪个就是哪一个。月考150分总分,每次平均分应该在20分左右。
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个“恶魔”已经给我落下了"病根子",最后怎么治好的,也是多方“求医”得来的良方. 记得花了2-3个月背那本红宝书,贯彻的执行了9年义务教育的传统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功效就不谈了,但背了至少比没背要强,后面就是短语,练习听力,文章写作啦,反正弯路没少走。但也是这段笨拙期的学习(知识),才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让自己在1年的O水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明白方法的重要性,真的是“事半功倍”,到后面听说读写沟通没啥子障碍(技能),这个过程通过不断的词汇量的积累和沟通才习得的一门语言。
从学校全程英文式教学、授课、作业、考试、社群活动等,这些统统都是,通过语言+ 管理运营专业知识、技能+打字、电脑软件运用 形成个人独特的(才干),而专业这一领域的才干需要进一步挖掘,才能实现跨职能,跨行业的融合,这就是(知识 & 技能的迁移)
eg: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研究新电子产品一定程度上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中去。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
eg:用了很多年的电脑,基本上每天都会使用,不说变成IT牛人,至少你打字的速度从一个拼音一个字的去打,到一个短语一句话,不需要看键盘 无须过脑子就能直接使用这项技能..
前提是你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才干“的跨越,简单说 如果我英文就会24个字母,我能接受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吗?显然不能,既然接受不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也不能进一步的学习”烹饪&酒店管理的专业”,你的才能要如何养成?
当然,有些人会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技能和才干,那别想太多,先全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到极致的好,随着时间你会看到回报。或者回报也不重要——当你全心投入,这过程就值回票价. 当你回头来看,你越会发现当年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白费,所有的珍珠都会被串成一条项链.
二.好不容易炼出来的专业浪费了怎么办?
迁移能力
1.首先谈一下知识、技能与才干的关系?
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科博士,也照样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但是到了技能层面,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大部分职业技能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工作就能迅速上手。现在也是逐渐的明白,为什么第一年学校基本是不分科的,学了会计,市场营销,行为心理学,Excel,沟通的艺术,不针对具体哪一门学科,都是大范围的都是可以用上的.
但到了才干层面,就需要不同的专业和职业之间的融合,也就是界限完全被打破。不仅是职业的界限,工作中培养的才干会蔓延到你生活中,比如自律和管理相结合,在分享中你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中文去讲述自律的故事和管理的实际经验. 所以即使以后不从事餐饮相关的行业,技能和才干也能迁移出来,用到其他工作上,同时加速你在新的领域的知识学习速度,因为在某一细分垂直领域你已经做到了这个行业的顶尖.
总结: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才干三者组成。
知识无法迁移,技能能在大部分职业中迁移,而才干则贯穿人的所有部分。越高度提纯,越内化。
2.知识与技能如何找到相匹配的“才干”
你到底适合哪一棵树呢?
你总得做几次模考,才知道考试大概能考多少分;你得玩几局,才知道自己适合玩哪个英雄,是不是?职场这棵树也是这样——枝繁叶茂,你站在下面,永远只能看到上面几米的风景——如果你不试着爬一爬,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棵树,即使你在树下做再多的测评、看再多的帖子,也不行。
就像“美食公众号”和“餐厅运营管理” 你选哪一个? 不是说这两个不可以同时拥有,问题是前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你只能选择一个作为一个突破口,有限的时间 你需要看到产品产出带来的回报,粉丝的增益,做了有好些调研,有结果吗?没有,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这些就成了选择的标准,eg:拍摄角度,拍摄时长,画质清晰度,分享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记忆点的招牌动作.
3.“才干” 与 “天赋” ?
哪来那么多天赋异丙的人,所谓的“天生”“从小就有的天赋”每每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内心是很排斥的。
很多家庭在小孩1-3岁,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十月怀胎,就有了胎教,像每天早上放音乐,晚上讲故事,通过一种语言的环境,甚至当他们还没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营造了很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也是婴儿期的我们学习语言和行为肢体能力最佳阶段,因为3个月前是大脑潜意识发展的最好时机,3岁也是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
eg:很多超级钢琴家,例如年少成名的6岁钢琴神童“陈安可”,你看到了他在维也纳大厅的出色的演出,听到她在澳洲电视台的悠扬琴声,很多家长,观众在惊叹于她人天赋异丙的同时,会归结于神童,孩子从小就有节奏感;学东西快,背谱容易,耳朵好使;如练几分钟就能有进步,而别的孩子练十几个小时也没这么大进步;但大部分人看不到她每天4个小时的练习,以及从小的胎教和家庭教育,根本就没去了解过6岁小孩成长的故事。这个世界哪来那么多天才, 真当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知晓万物,精通一切本领,是神话小说电视剧看多了吧....(当然不排斥先天的条件,但大部分人都是常人)
eg:香港的陈奕迅是位天才歌手。之所以说他是天才,因为他演唱会时嬉笑耍宝,平时顶着各种搞怪发型服饰,没事还提个袋子下楼买菜,但只要开唱,声音便销魂入骨,直指人心。但是谁能看到他的内职业生涯线?他12岁被送往英国留学,因为寂寞开始学习乐器,一口气学会钢琴、小提琴、口琴、手风琴、吉他、鼓、萨克斯风、喇叭等,从金斯顿大学建筑学及正统音乐课程毕业。其间考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八级声乐证书。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陈奕迅从1996年出道到现在近18年,发行国语...会92场次,共发行200多首歌。而你记得的畅销金曲《K歌之王》《你的背包》《浮夸》《十年》《因为爱情》……有多少首?占到百分之几?付出这样的努力,你说人家是天才?
三. 3种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1.终身学习 2.整合 3.翻译能力
终身学习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这里要谈的是整合;未来的职场中,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能整合自身的能力,叫竞争力;
能整合团队的能力,叫组织力;
能整合公司的能力,叫领导力;
能整合行业的能力,就是改变世界的能力。
四.内职业生涯 Vs 外职业生涯
内外职业生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1. 内职业是外职业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带动外职业生涯
2.内职业生涯-知识能力才干的培养
外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能力才干的体现
外职业生涯(外功)的上升是跳跃性的r型,往往是一鸣惊人,八方震惊。看上去得来全不费功夫。迭代效用:这意味着成功最慢的是前面几步,越到后面,资源越密集,发展越快。
内职业生涯(内功)则恰恰相反:稳重潜行:内职业生涯呈现U型,这意味着在上升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期,才有可能跃升一个台阶。这期间需要巨大的耐心与毅力,才能量变引发质变。主要靠前期积累:内功越靠前越重要,越到后面,跳跃的周期越短,越缺少机会积累。主要靠职业前期的能力的微调,后期很难再积累。
这两个特性结合,外职业生涯修炼犹如翅膀的上面一弧,内职业生涯修炼犹如翅膀的下面一弯,两者合围的生涯,才能成功起飞。
五. 贫富由什么决定?
A 靠双手B 命中注定
这里有一个实验,流浪者的生活和富人的生活的写照:
财富到底是天注定还是靠双手?让四个有学识、生活无忧的富人像穷人一样生活五天,他们有没有可能翻身?
在真人秀中,富人进行了5天的流浪者角色扮演,在过程中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寒门出贵子,微贱的年轻人在自身努力和外界条件支持下就能成功or取得一定的成就.
事实是:“流浪者的生活,不是像削铅笔那样慢慢削尖,而是慢慢钝了、断了,最后剩下的只有笔头的橡皮了。
因为流浪者不说改善生活,就是维持生活也得每天每天不停地工作,人的意志可能就在其中慢慢消磨掉,就算有机会,也未必有信心去挑战原有的状态。其中的一个富人说到“对于他自己只有五天的期限,但是对其他流浪者来说,可能没有期限。”讲完这段,他哭了。
最后这些精英与富人一致投票,答案是B。无论是他们的商学院知识、斗志、商业模式,还是精英思维,都无法让他们抵御穷困起跑线带来的绝忘..
让这些富人刚开始拥有的是流浪者的起点,可能三分之一的人永远无法回到原位,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及他看不上的穷人。富贵靠什么?努力只占一小部分,命运比努力要重要得多。
六:成功可以复制,可没法粘贴啊
1.经历无法复制
2.才干无法复制
3.时代无法重来
各个行业随着不断地网络和电子化,边界逐渐融合,形成新的商业版图——这也意味着,即使乔布斯本人直接复活,也无法以相同的方式取得成功.
eg:如果你在20世纪80年代照过照片,你一定还记得柯达这个品牌。柯达胶卷以化工产业起家,以色彩还原逼真为竞争力,与颜色鲜亮的富士公司分割了世界几乎90%的胶卷市场。从188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感光的胶卷,一直到2012年9月19日宣布破产之时,柯达已成立130余年,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柯达的破产主要是因为跟不上数码相机的潮流,但讽刺的是,数码相机技术正是柯达自己在1975年发明的。不过当时柯达的胶卷实在是卖得太好,所以一直没有真正关注过数码技术。几年后,当柯达惊觉数码相机渐成趋势,自己大势已去,尼康、佳能、索尼等品牌早已占据市场。从此开始了数码相机群雄割据时代。一个做胶卷的化工公司,却受到来自电子产品的围剿.
eg:但好景不长。很快,数码相机厂商也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智能手机 -诺基亚在2004年推出第一部百万像素级的手机7610。当手机也能拍出好照片时,谁又愿意专门带一台累赘的数码相机?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名。数码相机除了高端的数码单反一直幸存,其他都慢慢衰落。
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诺基亚代表的传统手机也没有挺多久。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五年后其市场份额超过诺基亚。诺基亚这个北欧“贵族”放不下身段,既不愿意抄袭苹果,也不愿意投入安卓门下,而选择了和另一个迟暮的巨人微软合作,推出了WP(Windows Phone)系统,结果反响冷淡。在2013年9月3日,诺基亚的手机部门正式被微软收购,一代巨人从此倒下。诺基亚的塞班系统的理念是“最好用的手机”,而iPhone的理念则是“能打电话的随身电脑”。虽然一直到今天,诺基亚Lumia的信号和结实程度依然一流,但人们还是难以抵挡在手机上使用各种软件的诱惑。
eg:再来谈谈关于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在2012年见过当时还很新鲜的3D录像机和投影仪——今天的技术已经能够把这样一套系统做到10000元以下,如果配以相应的编码技术和网速,通过网络的两地3D同投变得非常可能。培训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几年之内,只要有一两台投影仪,我们就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栩栩如生的3D效果,看到最好的一个老师站在你身边同步讲课,而不需要邀请他到现场!更好玩的是,如果听课的学生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一个提问的App(应用),就可以随时与老师或者同学互动互通,比举手都方便。只要网速够快,与真实的课堂没有什么区别——相比10年前那种巨大的500人教室,效果甚至还要好。这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讲课的成本越来越低——想想企业省去的差旅、接待、吃饭的费用,还有老师本人来回的时间成本,以及可以多个子公司或者不同公司分摊的费用。其次意味着在未来的培训市场,每一科目都会慢慢洗牌....
行文至此,对职业的成功做一个总结:
1. 努力必有收获。小付出小收获,大努力至少定有小成;
2. 成功=眼光+能力+坚持,巨大的成功=成功+机遇;
3. 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之源;
4. 通过生涯的学习,掌握规划、技能
5.避免眼高手低,因为当我们眼光越来越高,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变成一只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