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野菜情有独钟。可是,吃野菜的目的、作用和感觉,在时空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吃野菜,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活下去。生活所迫的感觉,与现在吃新鲜、换口味、为了养生的感觉截然不同。但出生相近的两代人,对野菜的情结永远不会磨灭。
曾经吃糠咽菜的贫困日子,已经深深镌刻于他们的血管里、味蕾中。不论岁月如何变换,不管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鱼鸭山珍如何享受,都涤不掉心中对野菜的念想与渴求。
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知识与本领,可以享用一生。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野菜可采。
春天,特别在阳春三月,野菜最多。田地里、田埂上、山崖、山坡、荒地,都有可采的野菜。识别野菜也是一种本领,从白蒿、蒲公英、芨荠菜、小蒜等,一种一种地认识、采挖,似乎一看就知,知道便终生难忘。这种本领不是天赋,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礼遇。
农历二月,就是阳历三月。掐去刚露头的白蒿,就像采取茶树芽,又嫩又鲜。正如“二月茵陈三月蒿”所言,此时的白蒿都不叫白蒿,而称“茵陈”,具有药性。所以,春节一过,人们就开始寻采茵陈了。
把茵陈洗净,阴干,储存起来泡水喝,起到护肝清热等药效。
春风吹醒冬眠的麦苗。绿油油的麦田里,与麦苗挤着长的都叫野草。不过,有的野草不能吃,有的可以吃。可以吃的,我们叫它野菜。根据长相形状,分别叫它们勺子菜、面条菜、芨荠菜、毛妮菜等。
它们会被洗净,和面条一起煮,或开水焯一下,拌些盐醋。不管哪种吃法,都没有现在做的精细、可口。
小蒜多数长在荒草地里,很不好挖。小蒜基本代替现在的葱、蒜苗。洗净切碎,用一点点油炒一下,放好重的盐。一锅汤面,全凭炒过的小蒜提味。喝着汤面,还满心欢喜地说着“二月小蒜,香死老汉”。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挖野菜的人。各种野菜不像现在这么好挖。尤其是蒲公英,没等发出花蕾,连根拔起,地上留下几片黄叶。母亲喜欢把蒲公英洗净改刀用盐生拌。喝着玉米面稀饭,就着蒲公英,吃完背起书包上学。嘴里还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苜蓿原是牲口主粮,也多是集体撒种。跟牲口抢粮食,总有点不像话。为了抵粮食,背着贼名也要薅一些给孩子做熟吃。当听到一个农村长大的五六十年代的人,讲起此话时,没有不揪心的。
除了地上的野菜尽情不尽意地挖采外,树上长出的叶果,也成为盘中佳肴。杨柳树嫩芽、榆钱等都成为充饥、填肚子的尤物。
三月是百草茁壮、百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挖采野菜的黄金时间、更是人们放飞心情的好时候。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没有改变。
社会变化了,时代进步了。具有野菜情结的人越来越多。
三月,赶快行动起来,不要错过拾野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