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怀特说过:“当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确保你说清楚了。如此,你言说的机会才合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表达要明确,结论要清晰,才能让人明白你所表达的内容。
当你看一篇文章,但看了很久,都没有看见结论是什么时,你会很不耐烦或者干脆弃读。
《如何写出一篇好好文章》的作者山口拓朗认为一篇没有结论的文章,是因为写作者心中缺乏一把判断的尺子。
而没有判断标准是因为你“没有思考”,所以得不出结论。
举个例子:在餐馆里点餐时,当你没有判断标准时,会觉得“想吃这个,又想吃那个”,导致犹豫不决。如果你心中有自己的标准,如:
点热量低的菜吧;
点价格便宜的菜吧;
点营养价值高的菜;
点以前没有吃过的菜......
无论点哪一种菜,只要有判断标准就能得出结论。
那么如何确定判断标准?可以在生活中加强训练。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可以有意识地列举各种判断标准,然后确定优先顺序,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
比如你想选择一份新工作,你可以列举出各项标准:
优先顺序1:能否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优先顺序2:薪酬
优先顺序3:职场氛围
......
其他的如外出旅行,找对象,看电影等等主题,都可以用这个流程进行:“列举出各项判断标准—确定优先顺序—得出结论。”
写作也是,当你把各个写作主题,按这个流程形成常规习惯进行训练,就一定能够写出结论鲜明的文章。
有了明确的结论,如果文章拖沓冗长,也会难以让人读下去。
威廉.斯特朗克说:“文章有力贵在简洁。句子不应包含不必要的词语,段落不应包括不必要的句子。”
文章内容能够清楚表达作者的观点或者传递信息就好,不要贪多。而表达的简洁也更容易让读者抓住核心观点和信息。
把最重要、最精华的词句留下,就如我们全身上下毫无赘肉,一切刚刚好。
如何做到表达简洁呢?作者提出“热情地下笔,冷静地下刀”,就是要删掉不必要的词和句。
作者建议先一气呵成地把文章写完,不要拘泥于细节。写完之后,等到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再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和修改。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文章删减一半的训练”。就是你随便看到一篇文章,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删减掉一半。
当然,在实际的训练中也会碰到有的文章本身就很简练,只能删掉30%,甚至是10%的情况。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训练来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习惯,进而加强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当你的文章具有明确的结论和简洁的表达,就更加通俗易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