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计划三课时结课,但实际用了近四课时,今天结课后,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预习不充分。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初三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孩子都顾不上预习,这项作业变成了空头支票,名存实亡。虽每次都布置,也只是给极少数孩子布置的。课前的检查预习环节,实际就成了只是补充环节。
二是,文言知识积累不够。种类繁多的各类辅导书,限制了孩子的思维维空间。让孩子们彻彻底底成为了文字的搬运工,只停留在作业层面,不去归类整理内化知识。导致在译读课文环节,花费过多时间。
三是,教学环节安排上有重复现象。总是担心孩子们无法掌握,因此一个重点问题设计了多个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比如分析任人物形象上,设计了分角色朗读,抓关键句揣摩人物语气,课本剧表演,按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做好批注等活动,教学活动的重复导致时间的拖延。
这堂课,在6班整体较好,达成了教学目标。一方面原因在于实验班孩子能力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另一方面得益于家长的支持与配合。6班的家长还为孩子准备了一份完整的剧本。真正的家校合作,便是如此,重在学习的态度。李镇西老师曾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想要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得通过恰切的方法引导教育。
同样的课本剧表演任务,两个班孩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6班的孩子提前准备,对故事情节把握到位,善于发挥想象,在表演时恰当给自己“加戏份”,便于凸显人物形象。表演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明,表演一结束,孩子们对人物的评价基本就出来了。2班的孩子也做了准备,但准备的点并不在线。孩子们始终没有脱稿,没有完全按照要求用白话文对话表演,手里拿着的资料,是一份打印版的课文翻译。如果真的要找一点用心的表现的话,那就是一个孩子自制了一把“宝剑”,只可惜孩子不会应变,这把“宝剑”只在戏中出现了不到3秒的时间。
这巨大的差异,让我不得不再去观察反思。(一)2班孩子表演过程本身分析
1.缺乏高效的准备。其实,这点我强调了,上周末作业三行对译,然后熟读课文和译文。在课上又分析了故事情节,在表演前专门又回顾了一遍情节。
2.课本剧表演,2班孩子抱着看热闹看戏的心态去看的。略有出乎意料的表演,台下便是嬉笑声不断,不仅影响了演员的情绪,也淡忘了看戏的目的。这点在表演开始前,也强调了。演员要有专业素养,观众也有过硬素质。
3.对内容理解不透彻,导致完整再现情节都有困难。
(二)孩子的听课状态分析
6班的孩子在分析人物时,所用到的词汇基本都是这三年来的积累词汇。而2班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令我着实苦恼。最头疼的问题是不会听课,初三普遍不爱回答问题,我分析由内向外分析原因,先从自我改变开始。课堂上,给够思考时间,循循善诱。然而,还是很失望。就比如今天课上的人物形象分析环节,预设: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试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按照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示例,做好旁批。时间3分钟,实际是5分钟。这还在孩子表演结束后,时间足够充裕,然而,2班孩子普遍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大多数孩子仅仅停留在表面,老师走到跟前,装模作样划线,大脑根本不思考,转三圈再走到孩子面前,直线画完画曲线,始终无法下笔批注。开始分享分析结果时,问题就比较明显了。不思考的孩子,叫起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是这样分析的:
生1:我觉得秦王鄙视老百姓。
生2:我觉得秦王有些骄傲。
生3:我的看法和某某同学一样。
这三个孩子就基本代表了2班的大多数孩子,问题总结为:一是思考了,但积累不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观点;二是不会思考,教的方法不用,坐等“喂食”。针对这种现象,再反观6班的表现,决定今后在2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集美
积累好词佳句,鼓励孩子在课堂上使用。
2.阅读集美
每天的阅读小结,在摘抄部分摘录美词锦句,课下多读,多用。
3.落实方法
分析人物的方法,落实到位,实在不行,那就反复练习。
最后附6班家长手写剧本及孩子表演图片,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