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趣 | 这两个让我困惑半生的词,到今天终于释然了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138篇原创文章。本文约29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昨天学员群有一位学员po了一张图片,如下:

问我里面的翻译是不是有点奇怪。

的确是奇怪。英文译文里的N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olleges是个什么意思,有点费解。不但费解,而且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标题翻译的难点

中文标题的翻译经常会出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中文的标题经常有歧义。比如图片里的“全国”二字,它到底是修饰“高等学校”的呢,还是修饰“工作会议”的呢?如果是前者,那相对的就是某省某市的高等学校,如果是后者,强调的是会议的规格。

还有一个歧义是“工作”这个词到底是跟着前面的“教育”组成“教育工作”,还是跟着后面的会议组成“工作会议”。从常识来看,“教育工作”的可能性要高一点,毕竟“工作会议”是个很奇怪的搭配,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休闲会议”。但话又说回来,在中文的语境中“工作会议”还是一个频率不低的搭配,很多公司都喜欢开点“年中工作会议”,“年度工作会议”。在这些标题里,显然“工作”和“会议”的联系更紧密。在公司里面上班的,想必也经常听到“开个工作例会”这样的提法。

从图片的译文来看,译者认为“全国”修饰的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所以英文是这样划分的:National /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olleges / in New Era

第三个歧义就隐藏得比较深了,不是对语言特别敏感的人,一般看不出来。可惜,我就是一个对文字使用特别敏感的人——你能想象我每天在自媒体文章中和街头巷尾看到满眼满眼的语言污染的痛苦吗?这个歧义就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修饰关系:它到底是用来和“非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对比呢,还是和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作对比?

仅从字面上来说,这两种都是可能的。但实际上,第一种不成立,因为本科教育肯定都在高等学校。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在讲废话。其实不然,这两种理解在中文里是同一个写法,但是在英文里是不同的表述方式,怎么理解会影响如何翻译。

图片里的翻译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of colleges是第一种理解。因为这个理解在现实中不成立,所以英文里没有这样的说法。不信,我们可以测试一下。

你在Google里搜索"undergraduate educaton of colleges"(注意一定要加上引号,才能搜索准确的词组),一共只返回两个结果(如下图)。严格来说只有一个,因为第二个结果里并没有这个词组。这唯一的结果的创造者,从名字上判断,大概率是一个中国人。可见,也是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生造的词汇。

image.png

让我们换个搜索词,搜索"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这次更惨,只有一个结果,而且看样子,也是中国人写的。

image.png

按照第二种理解,介词就不能用of,而应该用in。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就是可以接受的英文搭配。至于为什么用of就对应第一种理解,而用in就可以对应第二种理解,原因暂时还不清楚,或许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说到这种歧义和累赘,我想起我童年时的两个阴影,它们分别和两个词组有关。

两个词组带来的童年阴影

我从小就对文字比较敏感,碰到那种搭配很奇怪,但是大家又用得很自然的词组,我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那个时候,让我最不舒服的是这两个词:“未成年儿童”和“前苏联”。

第一次听到“未成年儿童”这个词是在所谓的《生活》课上,老师提到《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不知道以前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反正现在是叫《未成年人保护法》了。不过,你现在仍然可以搜索到“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这个百科词条。

这个词让我非常纠结:儿童不都是未成年的吗?前面加个未成年起个什么作用呢?难道还有成年儿童?或者是因为中国巨婴比较多,特此区分一下?

“前苏联”这个词就更诡异了。我们说前夫,前妻,是因为后来有新的丈夫,新的妻子。但苏联历史上也就一个,后来不就改名叫俄罗斯了吗?那这个“前”字是干什么的呢?难道是预示将来还有一个苏联会出现?谁TM这么有远见?

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总想纠正别人。但后来发觉大家都这么说,我这么较真儿,反而讨人厌了。而到现在,具备了一些语言学知识后,我释然了。特别是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让我知道词组的意思不是来自于里面元素的组合,而是来自于认知框架。

有很多命名是约定俗成的,也许一开始的确是搞错了,但是只要大家都承认,它就表征了那个事物。在使用时,我们是整体去理解的,根本不会在意内部的结构。“前苏联”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段逝去的历史,只要这个词能够激活那个语义框架,对话双方都知道在讲什么,那沟通就成了。

结语

其实汉语里还有不少看似错误但大家都在用的说法,比如明明是去灭火,偏偏叫“救火”;明明是去让医生看,却叫“看医生”;明明需要回复精力,却说“恢复疲劳”。(“明明”应该是中国最忙的人了!)

你能想到哪些看似不合理但其实已经约定俗成的词汇吗?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前生 是一株水草 默默的长在河边 遍尝泥土味道 小船悠悠 在我身旁,羞涩的 沐露垂钓 当霞光浸染, 几尾鱼欢跳...
    陌上心阅读 276评论 0 1
  • 1. 今天见了我的一个朋友,阿美。 她依旧没有宝宝。虽然我也旁敲侧击的跟她表达了,要宝宝要提上日程,要不再大身体就...
    小鸡爱小米阅读 853评论 3 4
  • 各自都知道,却不说。各自坚持着自己的底线,真正自行的人是不会轻易妥协的。只能说在坚定的基础上给对方更加肯的的立场。...
    默语独行阅读 3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