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到了书店,找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正准备翻阅的时候,却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给难住了。
这时,不要去问店员这层保护膜能不能撕,你得到的答案会是惊人的一致:不可以。
在不想购买这本书的前提下,纠结的你会不会把这层薄薄的保护膜撕掉呢?
“撕掉,什么?不可能的,我要是撕掉了,店员让我买怎么办?我可冒不起这个险。”
“我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的把它撕掉,在我看完之后再原封不动的放回去。”
“撕掉?不太好吧,这样会显得自己很没素质。还是换一本别的书看吧,大不了换一家店咯。”
每个人对于这层该不该撕的保护膜有不同的想法。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书本保护膜不仅可以将运输过程中书本损害的风险降到最低,还能避免消费者的不文明阅读对书本的恶意损害。
从消费着的角度来说,书本保护膜隔绝了读者对内容的查阅,除非前期有过了解,或者有朋友的强烈推荐,否则很难勾起消费的欲望。
顾客无法享受阅读,没有购买欲,商家的盈利自然也就少了。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去书店里看书。我习惯性的在没有书本保护膜的书籍中挑选。他却不一样,不论有没有这层膜,都是他挑选的对象。
良久,我们找了个临近的位置坐下。我看见他毫不留情的将手中的书本保护膜撕扯下来。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看着当时惊讶的自己。
“这样不好吧?”
“我又没有损坏书本,有什么不好?”
当时自己很羞愧的低下了头:怎么会有这样的朋友!
身边阅读的人也被他的行为搞得目瞪口呆,有人甚至已经皱起了眉头。
阅读的时间总是过的格外的快,我甚至已经忘记了他前面的所作所为。直到把书放回原处,也没有一个人过来让他把撕掉保护膜的书买回去。
就算有人要求他买,按照他强势的性格也会断然不会接受。
那之后,我还是会在没有书本保护膜的书籍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直到前两天,我选择了跟他做一样的事。
一直忙于工作,却少了点给自己灵魂放假的机会。难得的休息日,带着水和干粮来到久违的老地方。找了良久,还是被《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吸引。
摆在自己面前的是同样的尴尬,厚厚的一摞书,却没有一本是开封的。那层透明的保护膜完全阻隔了对书中内容的探知。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找个了位子光明正大的把这层透明的薄膜一点一点的撕扯下来。
当我拆开薄膜的一刹那,整颗心也豁然开朗。我用余光瞟到了周围人皱起的眉头,却也懒的去理会他们此刻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如此畅快的读完了一本书。
这层看似连三岁孩童都能轻易撕扯下来的薄膜,却像是一堵坚实的墙,横亘在读者面前,将书里书外分隔开来。或许越是这样,越能勾起普遍的好奇心,却终究失了勇气,对这样的行为说不。
一直以来,提倡全名阅读,而那层不曾撕开的薄膜却限制了读者的选择。我不了解国外的书店是怎样的格局,是否也使其穿上一层薄薄的外衣,但凡一个有着进取心的国家都应该让这层阻碍文明的外衣褪去。
或许有人会站出来:说的容易,每年因书本损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又该由谁来承受?店家自己?而对方显然不是慈善组织。
对于书籍的损坏,跟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丰富的阅读,那么整体素质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很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敞开式阅读足以将这个时间大大的缩短。
当然,正像前面所说的,店家并非是出来做慈善的。却可以将每本书拆开个一两本,供读者阅读,抑或是装上几台电子阅览设备,供读者对内容的进一步查阅。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且不损坏书籍。
或许这些自己能想到的早就已被更多的人想到,在实施的过程中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抑或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才让书本的封印迟迟得不到解开。但终究能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方法。
不知你是否发现,不论你阅读的是哪本书,最后购买所带走的一定是那本最新的书。
精华不在表面,而在你对内容的感悟。
在此也呼吁每一个进入书店的人,文明阅读。购买的时候,买一本翻阅过的旧书又何妨。
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我还是会选择无情的撕扯下这层透明的衣服。买不买是自己的权利,定不会屈与淫威买一本不想要的书。
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