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人的最爱,没有之一(1)
written by:杨梅jillyang
(原创第31篇)
盼望着,盼望着,妈妈来了。
一声“妈妈”,多么亲切熟悉而又温暖的称谓,我更喜欢这个叠字,贴心、幸福的感觉。但在我们家,弟弟和我都管妈妈叫妈,简洁、大方,从小都这样,不曾改变。
坐落于秦岭南麓,物产丰富,森林植被覆盖率90%以上的盆地地形,汉水的发源地,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并享有“小江南”之美誉,您能猜得出是哪里吗?
这,就是我的美丽家乡---汉中。
我的老家偏离市区,属于纯粹的山村小镇。那里没有污染,青山绿水环绕,勤劳朴实的人们,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恩泽的一切美好!
一年两收。上半年,油菜花海一览眼底、厨房菜籽油烹饪美味佳肴飘香;下半年,稻花儿与蛙声一片,金灿灿的稻穗香到碗里,喜上眉梢,醉在心头。
小时候,放牛、割猪草、采茶叶、收菜籽、插小秧、收稻子……只要是大人能干的活,我都会一点。
出生农村的孩子,有苦有甜,有笑有泪。放牛的山上有各种野果子的品尝,回到家有香喷喷的饭菜,不经意间长大,去外地求学、工作。游走他乡的那些时光,反而对这个米仓秘境,滋生着太多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
生于这样一个人间天堂,不言而喻,当地特色美食,必不可少。一日三餐都可以吃的大米,被心灵手巧的人们创造出各种小吃。
盘点一下儿时的味道,大概有这些:土灶蒸米饭(米饭下面加土豆/红薯/芋头等等)、鸡蛋炒米饭、糯米腊肉板栗饭、泡吧馍、菜豆腐稀饭、腊八粥、猪肉大葱水饺、羊油嚓面条、土豆粉鸡蛋皮、腊肠、酥肉、面果果、卤猪肉、排骨汤、猪蹄汤、羊肉汤……还有想不起来的各种美食。
身为汉中人,肯定会质疑,难道你把最爱的美食忘了? 不应该,不应该啊!
是的,我一辈子的最爱,怎么可能忘记?请听我慢慢道来,惊喜一定带给你!
这道美食,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凉皮”。简单的两个字,却潜藏着我太多的故事和记忆。
“妈妈这次来,我又会一饱口福。”来之前,我就暗喜着。因为妈妈蒸凉皮的技艺,一直是我眼中的骄傲和榜样力量。
凉皮,发源于我们汉中。奶奶那一辈的“妈妈”们,蕙质兰心,就地取材,将普普通通一粒粒白白的大米,改良创作,使得一家人围着饭桌垂涎欲滴,一碗碗晶莹剔透的凉皮一上桌便一抢而光,筷子和嘴唇在亲吻时,美味便在唇齿间燃烧、舞蹈……
凉皮的制作工序多,耗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当然,新手需要不断揣摩和尝试,时间久了,技艺就自然而然的娴熟,制作起来一定得心应手。
既来之则安之。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我,时不时乡愁爬满心头。妈妈的味道,一想起来,都是那么美好,愈久弥香,仿佛舌尖迫切要邂逅一场久违的盛宴。
好吧,为了满足自己一颗吃货的心,那就动手尝试制作凉皮。
起初,我是凭记忆里妈妈的制作方法,没想到,成品还能达到预期,忙碌一小时,然后在餐桌前大快朵颐,这样的美感难溢于言表。
一天,妈妈说:“咦,咱们来试一试这大米能蒸凉皮吗?”“好啊,不试怎么知呢?”我秒回她,窃喜,对于美味的追寻,我到了极致。
话语落地,我赶紧着手准备。将一些米洗净,浸泡,一小时后捞出。我决定晾晒,打磨成米粉,这样想吃凉皮的时候拿出来,兑水即可制作了。
没想到,事与愿违。
晒干的米,质地硬,打磨多次仍不成粉状,犹如食盐般的小颗粒。那就改变方法,加水打磨,然后静置,待沉淀后倒掉面上多余的水。
眼看午饭时间到了,我按耐不住肚子里的馋虫发作,不听妈妈的话,倒掉盆面的水,开始撸起袖子“蒸凉皮”。
拿出在老家买的工具,洗净擦干,在锣锣底部均匀涂抹上菜籽油,舀了两勺米浆,将它放入滚水的锅中,顺时针摇晃,待凝固后,盖上锅盖,中小火2分钟,出锅,冷却,换另一个锣锣,重复以上。
看着颜色挺白净的凉皮,切刀的时候,糟糕,有些不顺利。吃起来,口感有些软、糯,没劲道。第一次这么失败,自责至极,一边感慨一边跟妈妈商量对策。
一个字,“等”。妈妈告诉我。她估计我们没有把米浆静置的时间等够,以至于其中水分过量,这样蒸出来的凉皮,不管你冷却多久,始终不好吃,没嚼劲,影响口感和食欲。
我后悔自己一意孤行的莽撞,不知道正宗的米凉皮制作还有那么深奥的学问呢,我得虚心学习!
第二天,妈妈上厨。她的手艺,让我大开眼界。
只见她把米浆盆面上的水全部倒掉,舀出较浓稠的米浆,装入一个大碗。用大约85度的开水,一手倒开水,一手不停搅拌,让开水与浓稠的米浆完全融合,直到几分钟后,碗里的米浆呈粘糊状。将这个大碗里的成品倒入米浆盆里,添加饮用水,待适量即可。
我问她“以前看你蒸凉皮的时候,每次都要这样,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妈妈说这样一个小动作叫“打熟芡”,可增强凉皮的劲道和质地。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怎么昨天都没想到呢?真是技巧啊!敬佩和崇拜感油然而生,“你真行,难怪以前卖凉皮的时候,都没失败过!”我夸她道。
事已至此,我已经把这个技巧用心掌握,迫不及待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制作凉皮的准备工作。
1. 首先,凉皮的米(一般选择专门型号的稻谷)。
原因是,这种稻谷剥出来的米,再打成米浆,只要你兑水适量,蒸出的凉皮,绝对口感佳,有劲道。像我这次的失败,原因之一,没有专用的米,我用的蒸米饭的米。
2. 其次,选择工具(竹子蒸笼,胜过不锈钢面皮锣锣)。
若能买得到竹子蒸笼,那最好不过。因为竹子蒸笼,具有天然的竹的清香味,蒸凉皮时,锅中温度高,铺好的一层层米浆,在滚水翻腾中不断凝固、结晶,稻花的清香随着热气腾腾的水蒸汽飘散在空气中,鼻翼间嗅着那种和蒸笼发出的叠加的清香,着实沁人肺腑,绝对美妙的味觉享受!
妈妈当初蒸凉皮卖,就是用的竹子蒸笼。我没遇到适合煤气灶的竹子蒸笼,所以用的是锣锣,二者明显不同,后者蒸出的凉皮口感也差不少。
3. 再次,重要的技巧(最好不怕麻烦,要“打熟芡”)。
有了这个步骤,就有个保障,假如你水量多一点点,凉皮会软,但不失劲道。
二、凉皮制作方法攻略。
1. 打米浆。米浸泡2小时,洗净,打磨成米浆,静置2小时。待淀粉全部凝固,倒掉面上的水,添适量饮用水搅拌均匀。
2. 打熟芡。(上文中有详细介绍)
3.开蒸。
a. 将锣锣底部均匀涂抹适量生菜籽油,舀2勺米浆(可视器具面积大小而定,一般成品的凉皮厚度在0.2-0.3cm最好);
b.再将锣锣放入滚水的锅中,顺时针或逆时针摇晃,待凝固后,盖上锅盖;
c.中小火2分钟,出锅,贴在饭篮背面(快速冷却),再换另一个锣,重复以上。
4.切凉皮。
特别冬季,汉中人的早餐,一般都喜欢吃热凉皮,即刚刚出锅,用大刀快速切成3-5cm宽,放入调制好的碗里,热气腾腾,暖胃又暖心。
一般情况,凉皮需完全冷却,再顺势卷大约10cm宽,下刀切的宽度为1-1.5cm为宜。
三、调制凉皮。
善于利用时间,我发现蒸的间隙,完全可以准备配料。
1. 配菜:
汉中人最爱的是土豆丝、黄豆芽、黄瓜丝。土豆丝和黄瓜丝最好都手工切,黄豆芽自己发的口感甚好。
当然,你想吃什么配菜,能凉拌的即可,根据自己喜好。
2. 配料:
油辣椒(加入白芝麻、五香粉、花生碎,放少量生油先搅拌均匀,再泼热油,炸出香喷喷的辣子油); 再加上蒜蓉、生姜碎、八角+草果大料熬制的醋、生抽、食盐、鸡精。
如此,一碗清爽可口的凉皮完美出品,享受幸福的时刻到来。
此刻,你有没有体验到一次美食之旅?如果没有,我将继续努力,实践中出真知,继续分享第二篇,第三篇。
同时,热烈欢迎您来我的家乡做客。
山美、水美、人也美、食物美。
值得开心的是,我的老家,曾经和现在都四面环山的小镇,2014年荣获“汉中市三大美丽古镇”的美誉。从此,一年一度地旅游节来临,小镇热闹不已,游客们人来人往,到达的第一件事便是咥一碗“汉中凉皮”,离开时,带着没尝够的凉皮,再回味那山那水那人情的味道。
每一种味道,都潜藏着它独特的魅力和美丽。
凉皮,之所以是汉中人的最爱,与其优质的水资源和稻米紧密相关。因此,离开汉中盆地,做的凉皮,总是比不上那种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纯净味道。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
凉皮,永远都是汉中人最爱,没有之一。
漂泊五湖四海的游子,一碗凉皮儿,定能敌过所有奢侈的餐品。
你懂,我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齐悦梦想社群.原创第10篇)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