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老师说,想嫁的女生都嫁了。甚是赞同。不仅是道出婚姻心理本质,也道出性别主动权的不对等。
一直单身的人,无论是男还是女,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类:有完美倾向和不自信。
完美倾向,可能是本身条件优越,有资本提出诸多的条件,硬件不说,经济基础不说,精神层面的要求都不少;也可能是现实性不足,内心始终有个理想模型(ideal type,专业术语),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不一定是高要求,如爱我就懂我)或相互冲突的要求(如“客厅里是贵妇,厨房里是主妇,卧室里是荡妇”,如对外man气十足,对内体贴入微),或者把各种优点堆在一起,具备就从此幸福永随,少一个都宁缺毋滥。
不自信呢,可能是对自己身体的自卑,也可能是对某些方面的过于在意,不敢主动地追求情感权利,自我是压抑的。这类人的自身条件有些不一定差,但由于不能接纳自我或对自己的主体性缺少肯定,潜意识里会认定自己配不上好的、肯定找不到幸福,当有不错的异性靠近时,会找到很有力的依据去破坏,或创造情景去“证明”自己的先见之明。
不自信,也可能是自身有明显的短板,如男生经济条件不好、女生个子不高,他们会很认可这样的社会标准,去放大它的影响,明明是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的观点,但他们看来就是全社会,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举出反例,他们反驳那是极个别极个别案例。
单身的人不结婚,如上所述由这些因素造成。但那些结婚的,有很多离婚的、反目成仇的啊,有很多悲剧惨剧的啊,有很多每天鸡犬不宁的啊,有很多名存实亡、维持最后形式的啊,所以单身的人多几打单身的充足理由。
婚姻的不幸,我认为主要是至少一方对婚姻有错误或超出范围的期望和要求。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但在很多婚姻里,“合二为一”,有一没有二了。何为个体,首先是承认每个人的独立性,然后不在婚姻里侵占、破坏该独立性。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爱我就懂我”,不用我说出来就应该知道我想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他的理所当然地认为两人”融为一体“了,所以对方应该”感同身受“、自动感应。
两个人不仅是有边界的,边界还要是清晰的。彼此给对方留有空间和时间,不窒息对方、不吞噬对方。更重要,两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任何认为对方应该如何如何的,反映出或显或潜地不认可平等,都有一种我优于你的韵味。
绝对的平等,永久的平等是没有的,但人格的平等应该被意识,被思考、被认可,被作为争执的评判标准。男方应该买房子、应该超过180、应该经济实力强过女方,否则就是什么什么,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肯定有隐患、农村的女孩没有不虚荣贪财。这些都可以作为要求、条件,但被广泛认同、执行,成为主基调,占据理论高地,这就扭曲人格平等。
相亲的明码标价、讲究外在条件的门当户对,是一种形式平等,交易平等,不是人格平等。华裔普莉希拉嫁给扎克伯格,我们觉得不太能理解,觉得普莉希拉命太好了、赚翻了,觉得她那样的颜值竟能嫁给世界级top青年、百亿富翁,这些都是字典里没有真正平等概念。
有些人说,我不挑物质条件,我只是想寻得soulmate,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吧。婚姻不是精神的结合,它是世俗行为,是有现实因素的,如生理本能。如果婚姻满足了soul connection,这是意外,是幸运,但它不能作为要求之一。
有人总结,男人最希望听到女人说“我懂”,女人最希望听到男人说“我在”。很多男人出轨,厌倦妻子,理由多半是无法和妻子有学术、技术、理论等的交流,很是苦恼,深感"没有人懂我“。婚姻是婚姻,没有义务承担(但不拒绝)soulmate,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去满足,而且不能混淆载体。金岳霖一生未娶,我认为是他对婚姻苛刻了。
婚姻里是应该有精神交流,但要分内容,且不能强求对方。李清照与赵明诚,两人对诗词均有相同的爱好和专业水平,这是凤毛麟角之事,哪可作为例子呢。
很多婚姻里出现问题,其实不能成为单身之人的反面教材,而是反映不少人对婚恋都未曾深入地思考,鲜有认知或多少有错误的想法。
两颗心的靠近和长久可能是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如果只有一方的婚恋观是充足地正确,婚姻也可能不幸福。有一方做到,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但仍会遭遇很多考验,仍常有无力之感,仍常叹月悯星。于是,凡尘俗世里,我们大家都“因误会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纷纷扰扰中记恨“是对方的问题”。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第一和第三重境界的人,在行为上是没有不同,反倒两者跟第二重境界差异显著。说到这里,要自己打脸了,随缘的婚恋观与认真思考的婚恋观,没有多大的不同,为什么这里讨论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