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时间意识,破解“未来时间无限假象”
01 从“时间相对论”到“未来时间无限假象”
吉姆兰德尔在他的《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一书中,开篇就提出了时间意识的重要性。他说:意识是时间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对于时间的流逝保持高度敏感,你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对此我深以为然。
他提出了他的时间相对论:我们对于时间的感觉取决于我们在做什么。当你正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大段时间飞速而过。当你在焦急等待的时候,5分钟仿佛无穷无尽。
兰德尔的时间相对论,准确的描述了时间使用瞬时的感觉。如果拉长时间的跨度,我们发现,时间相对论也同样存在。面对过去,我们的感觉是:一眨眼就是一辈子;面对未来,时间无限。就像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中所唱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不止黄安,其实几乎所有人的感觉几乎都是一样的:
庆山在他的小说《夏摩山谷》 描述的特别好:活着时,我们会发生错觉,以为时间无限长,可以拖拉着、半死不活地蒙混过关。以为自己不会死去,身边的人也是不死的。好像置身于一个有弹性的无限封闭的容器里,无法触及到边界,所以麻木不仁,什么都看不见。直到某个时刻降临一切戛然而止,人被无常撕裂的速度快如闪电。
有一位老人在过102岁生日的时候接受了电视采访,记者问他想对观众说点什么,老人想了半天说:“不要眨眼睛,100年比你想的要快多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活那么大岁数,我们还是一样为时间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而感到困惑。不管我们的年纪是大是小,记住:它总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晚。
威靡.贝内特在其著作《美德》中引用了一个法国寓言叫《神奇的丝线》寓言讲述了一个名叫彼德的小男孩得到了一团非常特别的的丝线。任何时候,只要他想,他都可以抽取丝线让时间迅速向前移动。这样他就有机会跳过那些沉闷无聊、令人沮丧的时刻,而只享受生命中美好的时光。他第一次这么做是在学校里,用丝线的魔力跳过了一整天无聊的课。那感觉真是好极了,于是他开始每天都去抽取丝线。每一天,他都只享受美好的时光,碰到有什么不顺心的时候,他就抽取丝线,把它跳过去。随着丝线不断地抽取,彼得很快就变老了,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后悔自己不该抽取丝线,一次都不该。他多希望自己能经理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02 感觉是靠不住的
从兰德尔的时间相对论到未来时间无限假象,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感觉是靠不住的。
通过短期的时间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日常对于时间的使用和我们自己的感觉相差是如此的大。如果我们有记日记的好习惯,我们会发现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我们对时间的使用和我们的记忆也是相差如此的大。难怪有句话说,你如何过一天,你就如何去过一生。有这样两组实验: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实验对象发放礼券,凭券可到一家高级茶餐厅免费领取一份蛋糕套装.第1组礼券的有效期是三周,第2组礼券的有效期是三个月。哪组人员兑换的比例更高呢?在收到礼券的时候,第2组对自己会去兑换的信心比第1组要高出很多,因为感觉自己拥有的时间更长,更有可能去兑换,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第1组人员实际兑奖的概率是第2组人员的5倍。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城市里住了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居民,看他的标志性建筑比在这个城市逗留两星期的游客要少得多。这个研究是否正确,我想我们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
其实,这种依靠感觉来作出判断,严重影响了我们很多人的职业生涯。许多年轻人在选择第1份职业的时候,它的衡量标准往往是工资最高的,因为他感觉未来的时间是无限的,所以他很少考虑职业的成长性。而等你人到中年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人生第1个月工资的多少跟你未来的成就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03 量化你的未来时间
既然我们分析了时间相对论,未来时间无限的假象,也明确了对于生活时间的把控,不能依靠自己的感觉,那我们就要思考用新的方式来重塑对于时间的感知。
其实对于短期时间的感知和长周期时间的感知,原理是一样的,那就是从定性改为定量。难得通过每日时间记录,来提升自己当下时间的敏锐性。我们也可以对较长周期的时间进行量化测算,以改善我们对较长时间段的感知。
一个好方法是记笔记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柳比歇夫,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期间一天也没有中断过,一共记了56年。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也非常简单: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然后根据你平常的时间开销,每个月做阅读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这是柳比歇夫1964年时间管理管理日志当中的一段话。
柳比歇夫十分高产,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对时间的把控就是通过记日记一直保持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敏锐性。
第2个方法是进行统计分析。
每个月的月底柳比歇夫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做一些表。图是用铅笔画在方格纸上的,忽而这样,忽而那样,旁边还注着一些数字,又是加,又是乘。
还记得那个人生方格图吗?
我们发现其实最简单的量化也可以极大提高我们对时光的敏锐性。
04 不断精确计算你的时间成本
当你学会用定量替代定性的方法来改善自己对于时间感知的时候,你就会自觉的去不断精确计算你的时间成本,而不断提高你对时间真正的把控力。
例如邹小强在他的《只管去做》这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在制定年度计划时如何考虑自己的时间成本约束。
“让我先计算一下实现年度目标所需的时间:
“写书每天至少2小时,写7个月的话就是420小时;“阅读每天30分钟,一年就是约182小时;“旅行要15天,其他如通勤、看手机等零零碎碎的时间都加起来预估一下,大概需要221小时。“加起来总共823小时。”小强用手机自带的计算器算完之后,在“实现年度目标所需时间”项上面,写了个823“你说的“可支配时间’是指什么啊?”小强问。“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由3个8小时组成的: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自由支配8小时。睡觉8小时每个人都一样,工作8小时每个人也差不多,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自由支配的8小时拉开的。那些自由职业者、时间自由的人,为什么让人羡慕,就是因为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比我们多一倍。”“哦,那我算算看,可自由支配的8小时里要减去一些必要的支出,比如上下班就得2小时,再算上玩手机、吃饭、追剧什么的,每天能有2小时用来做和年度计划相关的事情就非
常不错了!按每天2小时算,一周14小时,一年按52周算,也就是大约728小时,这是我所拥有的可支配时间。“实现年度目标需要823小时,远远大于我的可支配时间728小时。哎呀,看来我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啊,幸亏提前发现,
那我把目标删减几个吧。”小强说着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看看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有经过量化,永远感觉未来时间是无限的,只有经过量化并进行仔细的测算,你才能对时间产生真正的把控,进而利用这个时间完成有限的目标
05赶紧去做
好啦,还等什么,赶快去算算自己未来还剩多少时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