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用简书,第一次公开分享读书心得。这次分享从一篇文章谈起。虽仅仅是一篇文章,但其分量要比一般的书要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文章就是看似普通实则有料的《古人九大读书方法》。读书,人生之大事,不可忽略。读书方法,读书大事之重,不可不察也。
九大读书法,包括三国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晋代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宋代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南宋陈善着的“入书出书”读书法,清代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北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汉代董遇的“三余”与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明代张溥的“七焚”读书法,明代顾炎武的“三读”读书法。
这里列举的读书方法,花样很多。我发现,这九大方法看似繁杂,却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我借助梳理这个线索,也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组织能力。
这九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一幅完整的读书操作套路。
诸葛的观其大略,快速大量阅读书籍,能迅速掌握简略的社会知识架构,总体上把握大势。这就避免了瞎子摸象,限于局部。观其大略之时,也就领会了大意,此时就暗含了陶渊明的“会意”。如果不会意,岂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看了白看?因此,诸葛亮是大鹏展翅,覆盖天际,陶渊明则是紧密结合,保证效果。苏轼的八面受敌,每次读书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制定不同的主题,可以全方位的吸收书的精华。这可与观其大略结合起来。每一次的观其大略都有不同的角度,多次的观其大略自然组成了一个有层次感的结构。而“入书出书”说的是读进去读出来,能为自己所用。这个强调的是读书时,自己与书本的结合,读书的真正目的,读书的真正起点和终点。如果没有与自己的融合,读书就沦为走过场了。而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更是缺少不得,与观其大略、会意、八面受敌丝毫不矛盾。行云流水的观其大略,内含精准的提问和研究,只不过资料量跨度和覆盖面更大,量大且精准,唯有此,才更有利于做出更洞察的判断。
“计字日诵”,是从完成任务量的角度,督促自己完成读书任务,这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七焚”法,是一种记忆手段。“三余三上”法,是时间管理手段。“三读”法,是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种变化手段。
因此,九大方法放到一起,结构完整,便于读者学习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