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
知乎上顾相思说:
因为未来有一万种可能啊!
我希望在未来每一个可能的变化里都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我希望在未来每一个可能的方向里有权选择最需要的那个。
我希望在未来遇到我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能够拿得到。
张小野说:
因为对于一无所有,自己就是唯一本钱的年轻人来说,不奋斗是下下之策。
奋斗是为了对冲未来绝对不可预估的风险。
token胡依林说:
我们努力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为了在父母还能走的时候,多带他们出去转转;
为了遇到心仪的姑娘能有自信地随时拿下;
为了有温暖的不用排队的孕检环境;
为了随时能买你想买的汽车;
为了哪怕有了宝宝依然不会改变生活的品质;
为了不再让媳妇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惆怅;
更是为了在哪怕遇到死的时候,起码也能死的舒服一点。
你选择轻松,那你身边的家人一定会为你的选择付出成本和代价。
你只有努力,才能对得起陪你一起的那些人,那些真正爱你及你爱的人。
寺主人说:
因为年轻的时候到了一个地方,呆着不走,又不做别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被打磨成了特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你只能在这个机器上运转良好,某一天这个机器不行了,你再想去别的机器上就难了。
你可以不奋斗,只要你能承受不奋斗带来的代价,或者有不碰到风浪的运气。……
所以如何选择虽然是你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
这世上大多数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努力,而是该如何努力。
2
这个世界上想努力,在努力的人,许许多多,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却都好像忽然之间发现,自己是在假装很努力了。
而且假努力即便已经有人说了那么多,但此类文章只要一出,也依旧立刻会人头攒动,大家都会忙不迭地点头,点赞,点评。
就像槽值最近那篇,《假装很努力,是年轻人的典型幼稚病》,就曾引发热议,弄得好多人惊呼:
啊啊,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啊啊,扎心了啊。
啊啊,我被啪啪打脸了啊。
等等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家说的对啊,人家的话戳心窝子了,我们痛啊,觉醒啊,想变啊。
我们还真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既无法忍受目前的状态,又没能力改变一切。
懒,却无法懒得心安理得。
我们就是真整天忙得团团转,累得要死要活,也完全是瞎忙,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起来,不愿假装很努力的人们!
可是也有人在说:
刀刀见血,句句戳心,我的脸被一遍遍搧打,但是我的昂扬斗志却抵不过三天。
有人说:
你的话很对,这样的文章都对,可是我看完了,就关掉了,转发了,就没我什么事了。
有人说:
这篇文章看得我激情澎湃踌躇满志,仿佛又要控制不住奋斗的欲望。
可是起床,上公交车,到公司,一切还是那个样子。你说过什么来着?不记得了。
有人说:
实际上你就是说说而已,你还是原来的你,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周而复始地刷着微博,继续无度地抱怨、谩骂。
这又是等等等等。
让人激情澎湃踌躇满志的鸡汤,总会让人越发混吃等死。
专治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苦药,掀起的依旧可能是新一轮间歇性踌躇满志。
他们说的这又是实情。
有位网友说的好:
“整天谈努力,才是年轻人的典型幼稚病。”
一直在努力,真正懂得努力的人,不谈努力。
天天靠打鸡血活着的人,永远摆脱不了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困局。
起来,很容易说出口,但是要让它成为你最后的吼声,却很难。
你如果不知道自己身体里都有些什么鬼在死死抓住你不放,就根本没法改变。
你如果先前还只是假装在努力,而现在却还要再假装知道为什么,怎么办,那你就将一辈子活在假里面。
3
我们为什么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懒惰,因为没长性,因为没有斗志,因为不能吃苦,因为想得太多,因为没有方向,等等等等。
这都对,这都有可能。
但是我要说,这更因为我们是人。
因为我们的身体里还有许多弊病,我们的心理、生理机制里还有许多陷阱。
明面上的敌人可怕,潜伏的敌人更可怕。
你如果不能一一把它们揪出来,你就可能依旧深陷在泥潭里,挣扎不出。
不错,我们大多数人每天在做的,的确是这样一些事情:
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努力工作,我要孝敬父母,我要关爱家人,我要健身,我要减肥,我要放下手机,我要早早起床,我要不再熬夜,我要好好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我要,我要,我要,我们每天都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周而复始,此起彼落,但我们其实每天都只是在要,每天都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我们明明只有三分钟热血,经常是这个鬼样子,可是我们却还要每天去刷朋友圈,做公告。
嘴上说是为了鞭策自己,寻求监督,实际是为了炫耀,或者终究要把它变成炫耀。
骗别人,骗自己,归根结底在骗自己。
简书上有位网友的逗趣,曾经让我忍不住发笑,他真正是一针见血。
他说:“喝完这碗鸡汤,我立即决定去发个朋友圈,证明这碗鸡汤我喝了!”
我喝了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就是鸡汤里的那种人,或者我向往的就是那种人啊,我高尚啊,我善良啊,我格调啊,我爱美啊!
我是这样的人,你是不是得认同我,给我点赞,给我留言?
好,我的调调有了,我的认同感有了,我的优越感有了,我的满足感有了,我骄傲,我就心里美了美了,得意地笑。
可是我们在那一刹那的升华之后,在那一时的热血沸腾之后呢?
感动不等于行动,一动不等于永动,行动总比感动要难得多,坚持总比放弃要难得多,务实总比表演要难得多,所以我们在朋友圈的光鲜亮丽背后,也还是同样的实质,倒越发衬托了我们的丑陋。
“加班到半夜是因为白天一直刷手机,从不按时完成任务;
列的每月书单,在书店促销时一次性买回来,却只是拍照发个微博;
每次一晒完单词本,就扔开英语书去回复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买个kindle,用了三天就放着积灰;
看到别人的马甲线心生羡慕,买个瑜伽垫过了一年还是崭新崭新······”
我们甚至还会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之前有位朋友,买了一把吉他,天天在朋友圈晒。结果有一天他找到我问,要不要买吉他……
缺钱了,秀不下去了呢。
秀,原来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填不饱肚子。
槽值在这里说的这二句话最有分量:
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沉醉在努力的自我感动中。
习惯于把在想,当成在做,把在做,当成做到。
只是她说的还差了一点:
我们就是把想做,也能当成做到。
网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谁不是一边热爱生活,一边又不想活了呢?”它道出的正是我们普遍存在的压力状态。
现代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之中,那么处于压力之下的我们会怎么样呢?
压力会导致欲望,会使我们自动去追寻一些能够使我们快乐起来的东西,这就是有些人会通过购物、玩游戏、听音乐,吃美食,来排遣、转移、缓解压力的原因所在。
但是压力最大的特征,却还是能促人求变,会使我们做出种种计划,幻想自己的改变,充满期待。
有期待,想改变,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谁曾想,我们的这种决心,这种幻想,这种期待,也会是一个陷阱呢?
心理学家有一个名词,叫做“虚假希望综合症”,他们说的就是:
我们在这时候所做出的,其实往往只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承诺而已,而我们的这种承诺,之所以很少能够按照我们的希望发展,其原因就在:
我们做出决定之后,即会产生一种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它会在我们什么还没做之前,就让我们感觉良好了。
你有没有在幻想一笔钱就要到手的时候,就快乐起来,开始大手大脚呢?
你有没有在幻想某件事成功的时候,就快乐起来,提前开香槟庆祝呢?
你有没有在幻想明天会怎样怎样的时候,就快乐起来,先把今天挥霍掉呢?
你有没有在幻想明天会变得苗条的时候,就快乐起来,先奖励自己一下呢?
你什么都还没做,只是想,就已经感觉良好了。
你什么都还没做,只是想,就已经像成功一样了。
鸡汤那类的东西,本来就足以感动你,刺激你,触动你,让你想入非非,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而你还具有这样的特性,你想,你怎么可能不沉醉,怎么可能不把想当成做,把想当成做到呢?
“虚假希望综合症”总会伪装成自控的样子,偷偷出现,一再出现,糊弄我们;
满足感已经会使人止步;
我们一旦真正行动起来,会猛然发现奖励并非那么容易获得,真干的感觉原来是那么天差地别,你想,失落之下,你还会再有多少干劲存在呢?
鸡汤那么好喝,这正是因为世间最美的莫过于做梦,而计划总是善变,也正是因为行动总要把人惊醒。
谁特么不是总想睡着的呢。
4
我们为什么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本依旧还是洞穴里的男女。
我们一向在责怪自己明日复明日,呼喊人要活在当下,殊不知,我们的若干事,都是太当下造成的。
柏拉图在说到人内心冲突的时候,曾经将它比喻为一辆两匹马拖拉的战车,这两匹马,一匹性情温顺,一匹粗野鲁莽。
后来弗洛伊德,又曾将此比喻为马匹和骑手的关系,以马为随心所欲的欲望,以骑手为理性和常识。
他们两个这比喻实在是太恰当了。
我们的行为总的来说,
其实是受我们大脑的两个执行系统支配的,它们一个是大脑边缘系统,一个是前额叶皮层。
我们的这两个执行系统,区别非常分明:
它们一个管欲望、当下,一个管理性、长远;一个负责感官获得,一个负责计划执行;
一个最早进化,最为原始,早已修炼成仙,近乎固定模式,甚难改变,
一个虽然可受教育与训练影响,但到底进化较晚,发育不良,根基浅薄,充满变数。
我们大脑的这两个系统是如此不同,可是最要命的偏偏还是,它们两个又都是负责我们的行动的,于是,我们身上就常常会上演出一幕幕这样的喜剧了。
两匹马一粗野,一温顺,同时架在一辆车上,它们两个要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它们两个,就必然要东拉西扯,斗个不休。
可是我们大脑的这两个系统本来就不能势均力敌啊,我们大脑边缘系统掌管的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本就是趋向快感快乐的啊,
前额叶皮层本来就有发育不良的特点,它所制定的东西往往又总是违背我们的本能趋向的啊,
你想,它们两个之间的势力又怎能不更加别如天壤?
可是边缘系统眼中一向只有当下,只有我要,而它所重视的,所想要的,也往往总是倾向于快乐的我们,最重视的,最想要的啊,
你想,我们又怎可能不败给当下,不败给本能,不败给自己?
可是我们那边缘系统,那匹烈马,它还非常冲动,它还是做起决定来决不像前额叶皮层那么审慎,那么犹豫,那么拖泥带水的啊,它只要一受到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立刻就能发出指令。
它完全出于本能,掌管的就是本能,完全能够自动而发,甚至能超越我们的意识,它那行动可真叫快如闪电,雷厉风行。
这自然就预示着,我们有些时候在未曾明白的情况下,决定实际上就早已有了,
我们往往在还没有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是在辛苦做着翻盘的工作了,
你想,我们的改变怎会那么轻易?
我们本来是想干这个的,咦?我们怎么突然去干那个去了呢?
我们本来想这样干的,咦?我们怎么那样干去了呢?
我们本来不要这个的,咦?我们怎么竟就要了呢?
我们本来是想要这个的,咦?我们怎么却要了那个呢?
我们本来说好的今天少抽烟,不抽烟的,咦?我们怎么又抽了,还抽的不少呢?
我们本来打算今天不看电视剧,要学习,要写工作报告的,咦?我们怎么仍旧看去了呢?
我们本来说好要减肥,今天不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咦?我们怎么看到炸鸡就把这事全忘了呢?
——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就是能将前额叶皮层制定的理性计划、长远计划,瞬间淹没,我们经常,却就是这样突然被它带走的。
我们甚至有时候还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本质上说,其实还依旧是洞穴里的男女,你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去抵制的话,你就只能天天跟鸡一样,记吃不记打,动不动被欲望,被快感打败,时时在目标中迷失。
5
我们为什么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假。
我们人类还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自欺欺人。
美国人罗伯特·赖特在他的《道德的动物》中曾说:
“一个广泛存在的事实是,自然选择不屑于说真话。”
他为此曾给我们举过这样几个生物例子:
Photuris属的萤火虫会模仿photinus属的雌性在交配时发出的闪光,以此吸引photinus属的雄性,并吃掉它。
有些兰花看上去很像雌黄蜂,以便更好地吸引雄黄蜂,使其不知不觉地传播花粉。
有些无毒的蛇进化出毒蛇的花纹,起到了威吓的作用。
有些蝴蝶蛹与一只蛇头惊人地相似,它具有仿冒的鳞片,仿冒的眼睛,而且,如果被惊吓,它们还会威胁性地发出格格的声音。
“总之,有机体可以根据自身遗传利益的需要去表现其他生物的结构和行为。”赖特因此在其后作结论说。
欺骗行为在自然界,在动物世界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人类自然也是如此。
这些欺骗当然不都是坏的,它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甚至还可能是一种善意。
但是真正的问题却是:
萤火虫对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会存在错觉,而我们人类却会对自己的表演信以为真。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往往会经常以为自己就是某种人,一个人在舞台上呆得久了,往往会混淆了自己的角色;
我们人类或许是最不真诚的一种动物,我们会为了各种原因,各种目的,去掩饰自己,表现自己;
我们的欺骗本来是一种自然选择,是为了欺骗别人,但我们到了后来,却会连自己都欺骗起来。
这样的我们,是再也不能不在朋友圈鬼混,再也不能不一再作假,再也不能不把假努力当成真努力的。
我们却还有另一个重要特性,必然导致我们去自欺欺人。
压力能够导致欲望,也总能导致欲望与及时行乐的有效连接,我们于是又会出现下面这种非常重大的症状。
我们的心理学家,有一次曾经用十九只大猩猩与四十个人,进行了一场对抗赛,他们出的题目是:
每个参赛者都有二份食物可吃,但是谁肯等上二分钟,就可以得到六份。
心理学家这显然是想看看大猩猩和人到底谁更愿意等待,谁更有耐性,更善于自控。
如果不须等,人和大猩猩自然都想得到六份,但是如果需要等,那会怎么样呢?
仅仅是二分钟而已,这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心理学家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所请的那些人可都是来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代表智慧更高的人类,可是这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我们可能打破头也难以想到,这场对抗赛的失败者居然会是我们人类:
愿意等待的大猩猩居然多达百分之七十六,而我们人类,却只有百分之十九。
扯蛋吧?我们人类的自控力和智慧居然会不如大猩猩吗?这怎么可能?
这当然不可能,可问题是这里有一个限制:
我们人类在特殊情况下都能比大猩猩强百倍,但是我们一旦处于寻常情况下,这结局就会大大不同。
寻常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擅长的从来不是自控,
它总会为错误找借口,
为欲望找理由,
向我们承诺明天会更好,
让我们相信抵抗诱惑是明天的事。
我们一般总会去满足当下的快感,而大猩猩却从来不会想这么多,所以大猩猩就胜,我们就败。
大猩猩是胜在简单,而我们则败在复杂。
为了瞬间的快感,我们会放弃未来,忘记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天性,也是我们总也敌不过诱惑的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我们对期望的奖励值越低,甚至很短的延迟也会大幅降低我们对期望的感知,所以我们就会干脆不等,先吃掉那二份食物再说,所以我们就会有很多事要堵到嗓子眼才办,只要不是现在面对就好。
我们在需要自控力之前,本来一直有自控力,但是需要到来时,我们又会选择当下,选择暂时。
明天的好处很遥远,即使很近也不如眼下的欲望近,你想,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一点,我们怎会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怎会有意识地去拒绝它?
我们为了明天反而会放弃明天,所以我们的假努力根本就不是事。
6
我们为什么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因为我们还有世间万物都无可比拟的奇病,能够不把自己当自己。
我们的心理、生理弊病很多,哪一种都足以把我们拉下深潭,万劫不复,这简直是八面埋伏,四面楚歌。
可是我们还总是乐着的呢,我们是真乐。
我们经常说的不就是这些话吗?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
“爱就爱了,只要曾经拥有,不管天长地久”。
我们天生是只知今朝,只管今朝,不要明朝,不管明朝的。
这看起来仿佛是一种无奈,其实也是一种放纵,一种故意,一种甘愿。
我们到底为此做过什么,做过多少呢?
我们是否总喜欢跟自己作对,把将来放到一边?
我们是否明知戒烟对我们的将来利益巨大,却不甚起劲?
会表现得很像是无惧烟毒的蔓延,后面的引爆一样呢?
我们的这种心态,这种表现,其实正来自于不把自己当自己的病态。
这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我们通常是未曾把将来的自己当自己,未曾把将来当成自己的将来的;
这要说的更清楚更准确的话,就是:
我们往往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将来的自己,自己的将来,所以就难以与之产生更亲密的关系。
我们的脑成像研究,足以证明这并非虚妄。
我们的脑成像技术,它具体说来,就是一门无创的神经功能活动测量技术,专门研究认知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的,我们大脑的若干秘密就靠它揭开。
我们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当我们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想象将来的自己时,我们运用的是大脑的不同区域。
此也即是,我们想象将来的时候,我们大脑中那个关于自己的区域竟无动于衷,就仿佛在想别人一样。
也即是,当我们想象自己未来的时候,我们想象未来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大脑的反应居然会跟想别人的时候如出一辙。
真好,我们不是常说,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吗?我们其实早就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我们既然会不把自己当成自己,将来的自己既然可能唤不起我们的情感,那我们当然就会对自己的将来,对未来的自己有所漠视,说声拜拜,而对眼下的自己只管说好,只管满足。
我们既然能不把将来的自己当成自己,我们又哪里会去管他的死活,又哪里会去为他辛苦自控,为他付出?
所以我们自然也就不必为他存钱,不必为他的健康着想,不必为他去努力,只管去做月光族,只管大肆抽烟喝酒玩乐去也。
人家可是很懂得利用我们的这一特性的,比如说有些募捐者。
我们不能把人想的很低劣,当然也不能把人想的太高尚,所以募捐这事就总有点困难。
然而募捐虽然困难,募捐者是否就想不出办法,就只知道靠高尚的言论去鼓动了呢?
不,他们也是有很多技巧的。
募捐者即曾利用我们的这一特性,搞了一个“明天多捐一点”的花样。
人家知道你心是好的,现在有点困难呢,那么你总可以答应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捐,能够多捐一点吧?
很多人就是这样肯的。
我们为什么肯?为什么这样就肯?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善之人,不大好意思拒绝这样的请求嘛,
因为我们总是觉得明天会更好,明天的我们会更慷慨嘛,
因为我们对现在的钱很直观,却能觉得将来的钱不像是我们的嘛,
我们即因此,就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钻进人家的套里。
那么当你只得兑现的那一天,你会发现什么呢?
啊呀,原来现在的我跟昨天并没有什么不同啊,原来我现在的情况还是一样,我还是会觉得钱不够用啊,
啊呀,这特么原来还是我的钱啊,我当初怎么就没因此感觉到心肝儿痛呢?
——你瞧,我们那时候就能这么滑稽可笑。
然而我们这时候是觉得滑稽可笑,如果我们某一天因为我们的这种特性会变得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倒在病床上起不来呢?你还会觉得这只是滑稽可笑吗?
恐怕那时候我们哭都找不到地方了。
将来的你照样是你,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除了你,没有人会为你的将来买单,所以你还是赶紧动起来吧。
“平淡其实是很奢侈的,那意味着有许多爱你的人在为你而付出。”
这更意味着,你将失去选择生活的权力。
7
我们为什么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因为我们人类还有一个最擅长的毛病,喜欢给人,给事,给物,给所有的一切加上道德标签,加以评判。
压力会导致欲望,欲望会导致意志力失效,而我们人类最擅长的道德评判,也在加速我们的自毁。
那么我们的道德评判会有那些不利于我们的症状呢?
第一个道德许可。
从本能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道德感其实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一种行为使我们感觉良好,我们就会认为它是好的,就会允许自己的冲动,反之我们就会产生负罪感。
我们一向凭感觉去决定是非对错,以是非对错去决定我们的行动,于是我们糊涂的大脑就会导致我们产生这样一些错误:
我们只要感觉良好,就会为放纵大开绿灯。
比如说我们在戒烟之后会忘记节食,给自己一个蛋糕,节食之后会有吸烟的冲动,通过锻炼燃烧了卡路里之后会允许自己多吃一点好东西,努力工作的我们会更渴望轻松,渴望去看一场比赛,努力存钱的我们会释放出购物的欲望,学期结束前曾经大开夜车的我们之后会有各种狂欢,等等。
我们只要把意志力挑战当做道德衡量的标准,那我们就一定会陷入道德许可的陷阱;
我们不但会在美德之后允许冲动,还会在进步之后允许冲动;
某种进步会刺激我们做出妨碍目标完成的行为,进步可能会使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
这是心理学家研究论证的结果。
而他们对此的初步解释是:如果我们把去健身说成是好,把没去健身说成是坏,只要我们心中存在着这样的正反两方,那我们在好的行为之后,就会允许自己去做一点坏事。
我们感觉良好,认为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冲动,还会要求给自己一点奖励。
我们总容易相信,补偿是对美德的最好奖励。
更深层的解释是:
进步会使我们暂时满足,会停止我们大脑思维的进程,打破两个自我竞争间的平衡,从而使我们的大脑对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目标,特别关注起来。
这也就是说我们努力克制的(欲望)目标在这时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具诱惑力,更加难以阻挡。
心理学家即因此将它称之为道德许可效应,又称目标释放,他们更因此告诫我们:
我们如果把健身、节食、工作、努力之类统统打上道德标签,那我们就会失去判断力,就会将它们当作可以互换的东西,不断为自己寻找停下来的理由。
善后的恶行,曾经被心理学家比喻为我们前面的兔子,可见我们对它的追逐会如何热衷,如此,我们就需要牢牢记住: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其根本是我想要,
我们的进步是为了接近目标,而不是代表完成,
我们始终盯住、追逐的,只应该是另一只兔子,
那只代表我们终极目标的兔子。
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决不是那些不知道努力的人,
而是那些总想按照某种标签修正自己,修正别人的人。
这样的人不但会害了自己,还会害了别人。
8
第二个,那又如何效应。
我们如果没有抵制住诱惑,满足了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欲望,我们通常就会感到羞愧,产生某种罪恶感;
我们抽烟、喝酒的痛苦不在尼古丁、酒精伤害,而在心理,我想大家对这一点应该深有体会。
我们总是这样,可是我们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呢?你是否因此改变了呢?
不,我们不但不会因此改变,而且还可能更变态地滑落下去。
我们由于情绪低落,由于对自己的失望,这时候对自己说一句那又如何,干脆放开了去放纵,这是常有的事。
我们的这种情形即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那又如何效应”,其潜台词无疑就是:
我既然已经失败了,既然就那样了,那我还在乎什么呢?我干脆就破罐子破摔。
这却就是我们很多人,由失败走向更加失败的原因所在。
我们正是因为一再屈服于诱惑,一再自责,才一再陷入意志力失效的境地,再也难以找到出路的,但是很多人却会越发自责,甚至会陷入深深的自卑,更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这却是最可怕的。
其实你完全不必如此。
“那又如何效应”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意志力威胁之一,几乎任何意志力挑战都可能因此导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不但不会是唯一的一个,也绝对不会是第一个,最后一个。
我们的问题其实主要在我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挣脱。
我们依赖的安慰物从来不能帮助我们走出这种循环,我们的自责也从来不能帮我们走出这种循环,那么我们要靠什么帮助才行呢?
没别的,我们只有原谅自己。
我们一向认为知耻近乎勇,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制自己,才能取得进步,然而这看起来大有道理,事实却并非如此,结果却总难如意。
对自己狠一点,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并非解决失败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们也应该早有体验,因此我们就不妨来听听研究人员的说法。
研究人员说,
自我谅解反而更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回到正轨,能够自我原谅的人反而更具有责任感,更容易从错误中恢复过来。
因为我们取消了罪恶感和自我批评,那我们也就没什么需要摆脱的了,我们即因此也就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思考自己真正为什么会失败,并败在哪里了。
我们何尝不知道自己是错的?何须再自我批评,自我折磨?
这世上的人都能够犯错,都有失控的时候,我们为何要如此苛责自己?
我们到底是为了变得更好,还是要压榨自己呢?我们要做的到底是回避问题,还是正视问题呢?
我们换个角度去想,自然就会走出不良倾向。
我们这却不是在为我们的放纵找借口,我们只是应该知道,自责从来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目标,我们最应该做的从来是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到原因,继续前进。
《大染房>里陈寿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分钱没有上的台面,上的桌面,我什么都不怕,大不了回去要饭,要饭我也很在行,就因为这样,那帮做买卖的怕我。”
你既然什么都没有,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你还有什么可以失去?你还怕个毛?
你拼一把,难道会失去更多?
你还是停止你各种各样的哀叹吧。
9
第三个,向明天赊账。
向明天赊账,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之一,它与我们的虚假希望综合症异曲同工,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许可症状。
道德许可可不只表现在对过去的善行上,它对于将来的,可能的善行,也是如此。
我们本来是能够不把将来的自己当自己的,但这时候的我们,
却又能够为了将来的完成,为了可能,就奖励自己,
允许自己今天犯错,明天补救——
我们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例如我们在戒烟这种事上。
我们的戒烟如此之难,我们有时候甚至还不想戒,舍不得戒,
但是我们却总会告诉自己我是能够戒掉的,我一定会戒掉,我有一天肯定能戒掉,我现在只是不想戒,还不到时候,等等而已。
我们却也相信,我们自欺欺人的本事从来就非常之大。
我们这样想,便这样期待下去,便陶醉在对改变的幻想中了;
我们的大脑对于可能完成的目标可也是能够感到兴奋的,会错误地将可能性当成真正的完成,
于是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这即时满足感,当然就什么都不用去做。
我们即因此就总能够认为,我们明天的选择会跟今天不同,我们的明天一定比今天好,明天的我们一定比今天的我们好,
于是我们的这种荒唐的乐观天性,就一再造成我们的拖延,我们的放纵,一再把我们的明天变成昨天。
更苦更累更难的事是明天的事,今天可是享受的日子,是宽容自己的日子,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下去,把很多事,把自己,耽误掉的。
我们的乐观天性甚至还会使我们坚信自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人,别人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所以我们就特别喜欢那种你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做得更好的励志语言,弄得自己直以为自己真是天之骄子,只要掌握某种东西,努力干,就一定能够上天。
这个世界上因此就有了无数个以李嘉诚、马云自许的人,完全不管自己的实际,完全不理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
这个世界上的人大概都不想做他自己,然而其末了呢?
有一个人性现实是我们一向不愿承认的:
如果可能,我们其实都不愿努力。每一个人都不怕什么都不干,还能吃好的,玩好的,一说话就成千上万人附和,到处都被人尊敬,到处都有存在感。
我们的努力,其实往往都是不得不努力。
我们的努力,其实往往都是压力促成的。
所以就有人说:
你跟不想努力的人谈努力,完全没用,对他来说,还不如给他一袋大米、一百块钱实际。
努力应不应该,很多人要听的不过是他自己,想听到的答案罢了。
的确如此,所以网上就总会有这样的奇谈怪论:
人家倒卖一套房子几十万到手,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还是贫穷。
你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你就只配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文章是教你如何做个好员工,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利润。
其实差距很小,就差你爸是王健林······
这些人怨气冲天,骂声一片,意思自然是努力屁用没有,可是问题却是:
你有能力倒卖房子吗?你有本事也倒去啊。
你有能力做老板吗?你不想被压榨,那你可以谁也不去给他干啊。
你还真没有这样一个爸爸,人家不努力可以,你不努力就完全没有希望。
这世上有一种人,
总难以意识到人在天赋、资源、选择、时机、方法、努力上的种种不同,
总会以为努力就是要做总裁,娶白富美,攀顶峰,
总是不能承认,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
总是不懂得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与自己,与世界讲和,
是脚踏实地,按照自己的现实,一步步去改变,去攀升。
人人都独一无二,这世上也就没有独一无二。
人人都是人物,这世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人物。
人人机会均等,均等就只能是一种幻象。
世界再是狗日的,你再能叫骂,到最后你也只能悲催地发现,你怎么也成不了日狗的。
世界是狗日的,那正是因为你是狗日的。
世界是狗日的,你百法没治,你是狗日的,你就只有到处受治。
这世上只有能够自燃的人,才能够说出:
永远带着忧患去生活,才有希望以后没那么忧患。
一切飞奔的少年,身后都有喷火的巨龙追赶。
而且他们还总是那么务实,总能让欲望与自己当前的条件匹配,始终向上,而不忘自己的限度。
而另一种则除了死水一潭,就只能对鸡血上瘾,就只能时时让自己的豪言壮语,随着夜晚肉串的炊烟灰飞烟灭。
我们的乐观天性毫无理由,殊不可理喻,但它却是普遍存在,轻易不可动摇的,所以心理学家又曾对我们做出这样的告诫:
“请不要做出理想状态下的假设,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做出预测。”
你只能从现在,从今天做起,从实际做起。
你永远不要指望你的明天会跟今天不同。
你的不同只能在今天。
心理学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0
我们还有一类人,的确很努力。
他们就像拾遗所说:
早晨闹铃一响,立刻打开“得到”。
刷牙吃早饭时,立刻打开“喜马拉雅”。
地铁上,立刻打开“知乎live”。
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立刻打开“在行”。
下班路上又立刻打开“得到”。
晚上睡前,则要打开“直播”,听着财经讲座入睡。
他们真是很忙,可是他们在知识焦虑的驱动下,得到了很多“知道”,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们这忙,到底就是喂了狗了。
他们也可能像吴军说的那样:
或者每天忙得团团转,一刻不得闲,但是到了,却把时间都浪费在可做可不做的事上了,根本没有真正的效率,真正的成绩。
或者热情似火,干劲冲天,什么热闹做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可是最终,他们却只能成为成本和炮灰。
他们还可能是动不动换工作,马不停蹄的,但是最终换来的却只是一张长长的碎片化工作简历,并没有成就自己。
他们还可能是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学习,只睡五个小时,已经完全程式化的,可是到最后,却忽然发现生活无味,工作更加迷茫。
……
他们这一种,所进行的,自然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伪工作,假努力。
我们有些人总以为努力就代表着苦逼,其实真正的努力追求的是效果、效率,真正会努力的人,不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我们真正的原因,是太过浮躁,太急了,我们总想更快、更好、更高、更全,结果就被虚假的努力所淹没,失去了方向。
我们对自己期望太高,对自己的成长时间预估太短,完全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完全忘了一万小时定律,一般人即便每天八小时,差不多也都需要五年才能成为专业人士,所以我们就更会把自己弄得一团糟。
此所以:
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一点也不会比别人多。
匆忙是一种危险,会使生活不再属于自己,会使自己深陷牢笼。
有时候,你得掐住自己的脖子,让自己停下来,去思考。
坎贝尔说:
“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拥有知识本身,也是一种执念;拥有,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一种囚禁。
你如果没有选择,没有取舍,就连知识都只是想有,你怎么会有更好的生活?
张曼菱说: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没有思考的人,何来的方向?没有方向的人,何来的建树?
成功不是狭窄的定义,你得到想要的生活就是成功。
兴趣广泛并不牛逼,能够简化自己,坚守目标才是真正的牛逼。
跟风不是牛逼,能把自己变成风,或者把自己变成风中那棵坚挺的树,那才牛逼。
吴军说:
“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做了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那几样重要的事情。”
很显然,所有假努力的人,都需要换个正确的姿势去努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这世上没有面面俱到,包治百病的文章,你来,我给你全部,保你痊愈的事从来没有。
你最讨厌的鸡汤,也绝不像你说的那样难堪,它只能写给合适的对象,需要的人,它只能给你一点,给你一面,一个角度。
这完全得看你,能否正确看待,能否有效贯通,能否合理运用。
有些东西知道,它就会失去可怕的魔力,而你的自觉,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人生如果只是一场表演秀,你就早晚会砸在自己手里,所以真,才是人生最大的真理。
努力之门确实狭窄,努力的确不能保证成功,努力的确只是能让你更有可能成功,但是正如赵莎莎同学所说:
努力有一个百分百会发生的好处,叫做成长。
而成长,至少可以使你像赵莎莎那样,在经历过成败之后,说一句:
让你知道自己有多强,也让你知道自己有多弱。
从而修正自己。
在一次成功之后,说一句:
你曾经,曾经,曾经,这么强过。
这么燃的心理暗示是我一生的财富。
像王木木那样,
在熬过打工的艰辛之夜后,说一句:
熬过这一夜,什么困难都打不倒我。
我不会再让自己这么惨,永远!
永远都不要再有现在这样的,怜悯自己的心情。
人生无非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她们都是通过拼搏,达到了自己意愿的人。
(参考资料恕不一一录入。)